课件36张PPT。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我们走近巴金的《日》和《月》,感悟大文学家的情怀。散文诗短文两篇8(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重点)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等长篇小说,《龙·虎·狗》等散文集。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破坏。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独立,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写作《日》《月》,就是希望通过赞美飞蛾、夸父和姮娥,歌颂光明,来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或原有的一切的人。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的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月饼起义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很高兴,连忙传令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起义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撮灰 一撮头发 皓月 姮娥cuōzuǒhénghào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当“用于成丛的毛发”时读“zuǒ”,其他读“cuō”。yáng( )谷旸1.轰轰烈烈:
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例句:人的一生应该活得轰轰烈烈,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
2.皓月:
明亮的月亮。
3.倘使:
倘若,表示假设。
4.赞美:
颂扬;称赞。赞美、赞扬辨析
同: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称赞”的意思。
异:“赞美”指称赞颂扬,其后的宾语可以是人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是景色。“赞扬”指称赞表扬,其后的宾语多是事迹。
例:(1)我们赞美这十月金色的秋景。
(2)人们赞扬了孩子们爱护公共财物的事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短文两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答案】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答案】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寒。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答案】飞蛾扑火,多用作贬义,比喻自取灭亡。在这里则是褒义。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飞蛾悲壮的死引出深邃的哲理思考。飞蛾之所以值得赞 美,是因为在这里飞蛾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它具有敢于追求、勇往直前、敢于牺牲的精神。2.作者什么由飞蛾联想到夸父?这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飞蛾”虽渺小,但是它“追求光和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而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他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飞蛾与夸父都具有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牺牲生命的精神。3.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吗?【答案】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4.“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本文的中心: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使生命得以延续,就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坚韧顽强地斗争,就算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5.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作者由赞美飞蛾写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 蛾,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这是感情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表达了作者为人类的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6.文中的“某某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结合本文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某某人”是指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生存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7.“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品析句中的“扑”这个字的好处。【答案】“扑”字写出冷光之猛,作者将“寒夜对镜”与“面对凉月”时的心理感受相对照,暗合前文的明喻,营造了清冷的气氛。8.“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分析这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烘托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抑郁落寞。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背景;②体现时间的变化或情节的发展;③渲染营造氛围。2.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烘托人物的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等。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答题模式: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本题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9.第5段“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作者在前面大量描写自己在月光中的清冷感受,第5段段末写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渴求,使本文与《日》有了相通之处。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答案】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重难点小结姮娥为着自己的理想,改变月的清冷而奔月,姮娥象征着那些平凡而敢于牺牲的战士,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作者先写“我”面对一轮皓月产生的遐想,再写凉月带给“我”的冰冷感觉,最后借姮娥奔月的传说,表达心中的愿望和理想。【答案】《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则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沉静的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将《日》和《月》两文联系起来,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盼光明的心情。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量,这也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难点探究】比较《日》和《月》 ,你对作品的主题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什么?日光热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英勇献身
不屈不挠
理想化身
追求光明月姮娥奔月凄清
寒冷短文两篇《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两个事例,赞美了那种为追求光和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宁可轰轰烈烈地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这篇短文通过“我”对寒冷月光的感受,写出了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姮娥一样为改变现状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1.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作者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来象征那些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们,象征那些志士仁人为祖国慷慨献身的精神。姮娥为着自己的理想——改变月的清冷而奔月,姮娥象征着那些平凡而敢于牺牲的战士,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使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2.旧中出新,写出新的感受。
“日”和“月”是很常见的意象,可是作者却旧中出新,不直接写太阳和月亮,而是从其他角度下笔,寄托理想。《日》中“飞蛾扑火”贬义褒用,象征了为理想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月》中一向被人们赞颂的月亮成了让人心生寒意的清冷之物,可谓匠心独运。含“日”的诗: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含“月”的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一、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是在四十年代初完成的,当时全国人民都在企盼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可以理解为巴金是为了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点拨:把握《日》这篇文章的主旨,要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这种意境能使我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点拨:回答前两问要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归纳总结作者的感觉。最后一问主要考查了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并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三、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两篇不同的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有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盼光明的心情。
点拨:本题意在让我们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从中学习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