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游记 小石潭记26学点文言语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翻译并背诵
全文。
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
交融的写作方法。
3. 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记”从实用文章的体裁转变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始于唐,成于宋,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它可以记人和事(如《桃花源记》),可以记山川名胜(如《小石潭记》),可以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故又称“杂记”。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被后世尊为“游记之祖”。其代表作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所作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作品展现了湘桂之交的一幅幅山水胜景。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的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山水之美就是作者人格美的艺术写照。
永州八记篁竹 为坻 为嵁 龚古
翠蔓 佁然 俶尔 寂寥
wàn huáng gōng kān chíchùyǐliáoqiǎo chuànɡ ( )幽 suì ( )
cēn cī( ) 摇zhuì( )
xī( )忽悄怆邃参差缀翕(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
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
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
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
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小石潭记》朗读。1.找出与石相关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3.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准确生动的词语。原文: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③。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译文: 原文: 全石以为底④,近岸,卷石底以出⑤,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⑦。
(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译文: ①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②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③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④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⑤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⑦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注释: 原文: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⑧,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 石 上⑨,佁 然 不 动⑩;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译文: ⑧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⑩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注释: 原文: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 哪里。译文: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注释: 原文: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译文: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清:凄清,冷清。注释: 原文: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译文: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注释: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答案】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
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我的心
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答案】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
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答案】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
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
写的?
【答案】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
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
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
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
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
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答案】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
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
呆呆地一动不动, “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
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
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答案】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
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
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
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
重点品析第4段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
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
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矛盾吗?为什么?【答案】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是为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一开始看到潭水、游鱼的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方法解密 结合背景分析情感法。
阅读古文,理解作者情感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而后解文。本文写于作者改革失败被贬之时,心境孤凄悲凉。
重难点小结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 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答案】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
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
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
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难点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
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案】(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
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2)动
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
境的雅静。(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
……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
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2.【难点探究】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
说明。小 石 潭 记发现小石潭潭中及潭四周景物小石潭源流潭周围气氛景物:幽美、寂寥
被贬:失意、孤寂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抒发了作者遭贬后的孤凄悲凉之情。1.曲折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法描绘景物。
作者在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在移动中带领人们领略不同景物,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写法描写潭中游鱼的美景,表现水的清澈。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凄清的环境激起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作者由“乐”到“忧”,透露出被贬谪的凄苦心情。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一、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清冷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点拨:做本题需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另外本题涉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回答最后一问大有好处。
略。 点拨: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可在准确理解这段文字的基础上复述景致。
略。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性习题。此题可以培养我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