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首诗歌。诗 五 首30诗歌(难点)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重点)(重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隐之路。他共创作《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又称“谪仙人”。后人把他与杜甫并举,世称“李杜”。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传世。他的诗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及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其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秋浦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因官至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有《杜工部集》行世。代表作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由于从军多
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行世。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号定庵。其诗歌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洋溢着爱国热情。有《龚自珍全集》行世。《饮酒(其五)》 《饮酒》诗共20首,大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之后,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行路难(其一)》 此诗是天宝三年(744年)李白遭受谗毁排挤,愤而离开京城长安时所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成都城西郊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天宝十三载,岑参再度出塞,此诗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己亥杂诗》 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这一年,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离京。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笔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组诗记述了他途中的见闻、感想及对往事的回忆等,可以说是他一生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是一组具有独创性的自述诗。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古诗发展历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有远大的抱负。杜甫于天宝五年(746年)到达长安。到
长安的第二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此次考试没有一人被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他不断献赋上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长安十载,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民的济世情怀,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里不但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意义是巨大的。羌笛 岑参 庇 坳qiāngcén shēnbìào挂juàn( ) 狐qiú( )
金zūn( ) 投zhù( )
hàn( ) 海lán( )干
pí pá( ) qīn( )罥樽裘箸瀚阑琵琶衾通假字
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古今异义
结庐在人境(古义:建造,构筑;今义:凝聚,凝结等。)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高者挂长林梢(古义:高;今义:两点之间的距离大。)
将军角弓不得控(古义:拉开;今义:掌握,操控。)
一词多义
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做)
安: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如何)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得到) 将军角弓不得控(能够)
自:归来倚杖自叹息(自己) 心远地自偏(自然)
词类活用
吟鞭东指即天涯(名词作状语,向东)
散入珠帘湿罗幕(形容词作动词,打湿)
去时雪满天山路(形容词作动词,铺满)
倒装句
1.多歧路,今安在
点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今在安”。
2.采菊东篱下
点拨:本句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应是“(于)东篱下采菊”。
成语积累
长风破浪:比喻要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也比喻志向远大,冲破阻难,奋勇前进。
名句积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诗五首》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结庐①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④。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南山。山气日夕⑥佳,飞鸟相与⑦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山气氤氲,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这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译文: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人境:人聚居的地方。③尔:这样。④“问君”二句: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⑤悠然:自得的样子。⑥日夕:傍晚。⑦相与:相伴。注释: 原文:金樽①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③直④万钱。欲渡黄 河冰塞川,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⑤不能食,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⑧?长风破浪⑨会有时,直 挂云帆⑩济? 沧海。行路难(其一)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下酒杯,丢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想渡黄河冰块塞住河流,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想登太行大雪布满山岭。空闲时就学吕尚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乘舟从日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面前这么多岔路,(我)如今身在何处?(我坚信)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机会定会来临,那时我将扬起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译文:①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②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③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④直:同“值”,价值。⑤箸:筷子。⑥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用吕尚(姜太公)的典故。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⑦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这句诗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⑧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⑨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南朝宋时宗悫少年有大志。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⑩云帆:高高的船帆。?济:渡。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文: 八月秋高①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③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译文: ①秋高:秋深。②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③挂罥(juàn):挂,缠绕。④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注释: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⑤对面为盗贼,公 然抱茅入竹去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译文: ⑤忍能:忍心如此。⑥入竹去:跑进竹林。注释:原文:俄顷⑦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⑧向昏黑。布衾⑨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⑩。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译文: ⑦俄顷(qǐng):一会儿。⑧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⑨衾(qīn):被子。⑩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注释: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译文: ?安得:哪里能得到。?庇:遮蔽,保护。?突兀:高耸的样子。?见(xiàn):同“现”,出现。注释:原文:北风卷地白草②折, 胡天③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4 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5。将军角弓6不得控,7都护8铁衣9冷难着10。瀚海11阑干12百丈冰13,愁云惨淡14 万里凝。中军15置酒饮归客16,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17,风掣18红旗冻不翻19。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①北风席卷着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穿上狐裘都感觉不到温暖,丝绸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铠甲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厚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归去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辕门外,红旗被冰雪冻硬,寒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开时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译文:①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②白草: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3.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4.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5.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6.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硬弓。7.控:拉开。8.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9.铁衣:铠甲。10.着:穿。11.瀚海:沙漠。12.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13.百丈冰:形容冰层之厚。14.惨淡:暗淡无光。15.中军:主帅的营帐。16.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判官。17.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18.掣:拉,扯。19.翻:飘扬,翻卷。
注释: 原文:浩荡②离愁白日斜,吟鞭③东指即天涯④。落红⑤ 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①杂诗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译文:注释:①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②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③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④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⑤落红:落花。1.《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悠然自得
心情的句子是哪句?【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行路难(其一)》体现出诗人豪迈情怀的诗句是?【答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景奇异的句子是
哪一句?【答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己亥杂诗》中抒写作者鞠躬尽瘁的诗句是哪一句?【答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答案】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这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含义。【答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主旨。“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指隐居生活。“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1.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四个连续的动作与前两句的宴饮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当时仕途上失意受挫后极度苦闷的心情。2.作者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作者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含有无限的悲慨。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因遇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困窘。3. 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本题运用反复作用分析法。反复咏叹行路
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表达了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作者仍坚信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这两句诗是全篇的最强音,也写出了作者的执著、豪迈之情以及要实现远大抱负的决心。
5.在本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案】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到对前途的茫然,最后变为对未来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阅读方法解密情感变化分析三步法。
此类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是阅读中常考的题型
之一。做这类试题,第一步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找出代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语,并把它们提取出
来;第二步要捕捉到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从而理清作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也就是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第三步要结合这些词语,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诗句中的“怒”字有什么好处?【答案】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秋风富有强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走层层茅草,可见诗人处境之凄惨。
2.赏析“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些词语。【答案】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交代茅草被风吹走后的几种去向,茅草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无奈的心弦。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两句诗写傍晚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4.请分析“铁”“麻”的妙处。【答案】
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铁”形象地说明了被子很破旧,反映出诗人因国家战乱而陷入悲惨境遇。“麻”说明屋漏严重,偏偏雨点密集,下得很大,反映出诗人生活的困顿。
5.“长夜沾湿何由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本题运用诗人情感“六看”法。“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6.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尾句推己及人,至死不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了解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1.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这两句为咏雪名句,以春花比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把雪后银白的世界变幻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忽”字不仅显现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简要分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作用。【答案】
这两句是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了“外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愁云惨淡”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这里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
3. 试分析最后两句诗的表达效果。【答案】结尾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的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更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
1.请分析诗歌前两句。【答案】
前两句写景叙事,同时写出了在离愁别绪中又不失壮怀的复杂心情。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又是轻松愉快的,自己终于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浩荡”“白日斜”烘托无限的愁思,而“吟鞭东指”则在无限感慨中流露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怎样理解结尾的主旨句?【答案】作者辞官离京是在暮春时节,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诗人看到落花想到自己,花儿虽然零落,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在形象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表达了自己虽辞官离京,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感情。【答案】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田园景物、平凡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
感。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隐,永不出
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 1.【主题探究】从《饮酒(其五)》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
怎样的思想?【答案】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对理想有着热烈的追
求,但现实的残酷使他的思想处在起伏纠结的状态。写本诗时,是他政治上的低潮时期,心中充满着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毕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乐观精神还是他思想的主线,诗的结尾,在沉郁中奋起,他坚信自己的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直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难点探究】怎样看待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积极
思想和消极思想?饮酒(其五)身居田园,心志高远情怀高洁,怡然自乐盛宴饯行 心绪茫然 苦恼失望
艰难险阻 信心倍增 孕育希望
摆脱苦闷 展望未来 勇敢追求追求理想,顽强斗争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破茅屋,老叟无奈风云变幻,床湿屋漏衾冷似铁,彻夜难眠 大庇寒士,尽现欢颜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地奇丽雪景将士苦寒生活中军置酒饮别辕门送别分手景色奇丽气概豪迈己亥杂诗 离愁别绪,浩荡难禁海角天涯,断肠人愁落红有情,更护新花《饮酒(其五)》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行路难(其一)》 这首诗写仕途艰难,遭遇政治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诗人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高尚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描绘了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达了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己亥杂诗》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愿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饮酒(其五)》
朴素淳厚,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本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朴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行路难(其一)》
善用比喻和典故抒发思想感情。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含蓄地表达自己悲愤苦闷的心情;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以及执著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全诗感情激荡起伏、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全诗共四层,首层写狂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焦灼和怨愤之情。第二层和第三层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孤凄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但此时诗人却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类似处境,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即第四层。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此外,诗的句式和韵律也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构思巧妙,笔法浪漫。全诗紧扣“雪”字,以雪生发奇情妙思。雪是全诗景物的中心,雪景衬托送别(景中有情),送别的场面又描绘了雪景(情中有景),景情合一,匠心独运。
《己亥杂诗》
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一般的咏春诗,或写得春意盎然,亮丽明
媚,或怅恨春归,黯然神伤,而本诗却能从浓郁的伤感中摆脱出
来,把花落归根,化作春泥,看成是美的涅槃和再生,别开生面。然后借花自喻,表明自己虽遭挫折而弃官,但绝不会一蹶不振;相反,要继续为国家为民族效力,为新生的事物贡献自己的力量。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一、《饮酒(其五)》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意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得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二、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点拨:可通过这两首诗不同的写作背景和主旨,去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点拨:此题意在让我们通过比较这两首诗在形式和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