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敬畏自然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敬畏自然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0: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敬畏自然
学案
【学习导言】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未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可曾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我们该如何面对大自然这位真正的智者呢?就让我们梳理课文,品读文段,一起思考人与自然这个话题。
课前尝试:
试读课文、积累词语、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    
 
【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课文共有(
)节。
【积累词语】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个词语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狂妄(

窃(
)笑
咫(
)尺
蓬蒿(

鲲(
)鹏
狼藉
深邃(

呐喊
不自量力
沾(
)沾自喜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解释词语:
不自量力:
沾沾自喜:
相形见绌:
【资料助读】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了解课文】
阅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上持有怎样的观点?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说说、找找品品、  
    
【读读理理】
1、默读课文,说说题目“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
2、理一理:课文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方法展开论述,下面是课文的论证思路:
否定“(
)”的口号——着重比较(
)的智慧与(
)的智慧——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

)——得出结论:(

【想想说说】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
【找找品品】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参看课本“研讨与练习”二)
句1:
句2:
句3:
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富有哲理?
文中多处运用反问句。请找出来,体会反问句的效果。
例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想想议议】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课后阅读、评改订正
    
完成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