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2.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熹微:
淳朴:
课堂自学:
1.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2、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研讨:
诵读1~3段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
式
特
点
课堂自学:
赏析品读课文: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