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俗世奇人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俗世奇人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0: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俗世奇人
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概括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说出他们的“奇”,评价人物。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以运用。
3.模仿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模子
撂高的
发怵
瞅见
硌牙
褒贬
  
一撮
发蔫
擅长
绰号
发怔

  
二、解释下列词语。  
阔绰:
 
发怔: 
天衣无缝:  
  
大名鼎鼎: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三、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___,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
_________
》,中篇小说《____》《____》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四、题解:
“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泥人张》
一、读一读
研读课文:  
1、理清课文,
泥人张是如何与海张五较量的?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2、说一说
‘泥人张’
奇在什么地方?  
  
二、品一品
品味精彩语言  
1、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这个“戳”字好在哪里?  
  
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 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
  
  
3、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怎样理解句中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议一议
1、
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海张五
描写方法:  
泥人张
描写方法:  
2、通过以上的描写,你觉得泥人
张、海张五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3、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四、练一练
学习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简洁生动的语言,续写海张五看到小杂货铺上成排贱卖的泥人后的神态语言或动作。  
  
 
第20课
俗世奇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概括好嘴杨巴的高超技艺,说出他们的“奇”,评价人物。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以运用。
3.模仿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好嘴杨巴》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好嘴杨巴”中杨七、杨巴分别“奇”在何处?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杨七:好手艺  
杨巴:好
嘴  
二、重点研读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三、品味语言之“奇”
  
1、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部分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2、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
  
 
四、拓展质疑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五、拓展延伸
你还看过《俗世奇人》的哪些作品?你最喜欢哪一篇?说给大家听听。  
  
  
  
六、作业:
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专栏节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领的人,请从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  
  
七、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