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学案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目的要求: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A自主预习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你会读吗?
烂柯
人
侧畔
长
精神
折戟
寥
落
惶
恐
宫阙
绮
户
婵
娟
踌
躇
(2)、
请你记住:
销:
。
将:
。
磨洗:
。
折戟:
。戟,
。
干戈:
。
寥落:
。
零丁:
。
宫阙:
。
把酒:
。
不胜:
。
何似:
。
何事:
。
婵娟:
。
绮户:
。
经行:
.
长精神:
。
遭逢起一经: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
,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
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
,表达了
,抒发
。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
”“
”比喻自己,抒发诗人
。这两句借用
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
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
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
”和“
”,意思是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
。
B探究质疑《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
,以别于少陵,与
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
。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
。二是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
;“雨打萍”比喻
。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
,后者各表
。表达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
,表现诗人
.。
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
。
下阙:
。
.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欣赏品味《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和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
。“如怒”形容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