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学习目标: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空乏( )
2、通假字:法家拂士
拂:bì弼,辅弼。衡于虑
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乱:使……受到阻挠;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苦:形容词活作使动词,使……痛苦。
2、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3、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重点句翻译:(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