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愚公移山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愚公移山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9 14: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
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居然决意与全家人一起搬山。正如歌手江涛所唱的那样,“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让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并掌握重要的词句。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查查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我把课文读了(
)遍,读通读顺了课文。
【资料助读】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源泉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具教育意义。
【查查写写】
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写一写(两遍)。
万仞(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吾与汝(

荷担者(

箕畚(
)(

孀妻(

始龀(

智叟(

穷匮(

亡以应(

一厝(

朔东(

雍南(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方七百里(

高万仞(

河阳(
)年且九十(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

毕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 曾不能损(

且焉置土石(
)(
 

荷担者(

孀妻(

遗男(

始龀(

寒暑易节(

虽我之死(

穷匮(

感其诚(

负二山(

3.“愚公移山”现已成为流传甚广的成语,其含义是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课文、议议说说、理理写写
   
  
【读读课文】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
2.自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3.演读:读出文言味,请其他同学评议。
【议议说说】
我结合课文注解,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但是还有几个文言字词难以理解,我把它们摘录出来,请求大家的帮助。
【理理写写】
1.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我来将它们一一理清:
(1)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通(   ),意为(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意为(      )
④一厝朔东     (   )通(   ),意为(      )
⑤无陇断焉     (   )通(   ),意为(      )
(2)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


②且:年且九十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③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吾义固不杀人


⑤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⑥其:其妻献疑曰(

曾不若孀妻弱子(

其如土石何?(

曾益其所不能(

惧其不已也(

⑦之:隐土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面山而居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4)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②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③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2.特殊句子:我试着翻译这些语句。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被动句:帝感其诚。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如“家庭会议上”或“愚公智叟辩难”等)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学号    
编写者:朱

审核者:朱

23
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为子孙后代开辟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于挑战的精神。让我们把握故事情节,感知愚公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将课文读熟,并译读全文。
【资料助读】
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以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其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想想写写】
我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用文中句子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
愚公移山的结果是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写写、评评说说、想想议议
【读读理理】
朗读课文。
我可以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想想写写】
1.读第一、二段,想一想愚公移山面临着哪些困难?
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写这些困难的作用。
    
对于愚公移山的事,周围人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找出文中表现周围人态度的句子。
愚公之妻和智叟所说的话意思几乎相同,他们都是反对愚公移山的吗?试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态度作出分析。把我的思考写在下面。
    
2.读第三段,想一想愚公移山故事为何运用神话来结尾,写下我的分析。
    
【评评说说】
有人认为愚公真的很愚蠢。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还叫子子孙孙都去吃这个苦头,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愚公”和“智叟”就像他们各自的名字一样,一个愚蠢至极,一个聪明绝顶。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我来评论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想想写写】
概括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完成作业本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