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
教案
一、课文分析:
本文以“送行”为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迫切性。人们并不缺乏感情,但不知如何恰当地表露出来,而这正是现在的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本文所体现的中心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全文结构层次分明,而且互相呼应对照,由此点明中心。可以通过学习本文,从划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由此把握中心,进而把握分析此类散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文,无须过多涉及资产阶级价值观问题,而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英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描写的送行的真实含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分析结构来把握中心的方法。
2、分析文中细节描写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3、体会恰当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通过分析结构来把握中心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聚散离合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而此时此刻也正是人们情感最突出的时刻,因此古往今来、中外名家都不乏描写送别的名篇。例如:柳永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名句表达离别的寂寥。周邦彦有“念露桥携手、月夜闻笛,似梦里,泪暗滴”来表现离人的孤寂。诗人们往往借助景物来衬托自己的情感。然而,当我们自己遇到这一时刻时,你会有诗人描写的那种感受吗?你能够表达出上述诗人那些的情感吗?这样的情感你觉得适合在普通人之中表达出来吗?
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看课文。
(二)把握结构:
题目是《送别》,那么文章中写了几次送别?这几次送别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
归纳:
三次送别:
“我”家中送别朋友(4-5)真情流露
“我”车站送别朋友(6)尴尬为难
勒罗车站送别陌生人(7-10)感人至深
文章其它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1-3)论述送别。
作者在这一段中具体说了什么内容?找出关键的句子来。
提示:作者在文章开头说送行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在什么地方送别最难?为什么?
归纳:
车站送别最难,因为“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第3节具体描写车站送别之难。
这一部分与下文的哪一部分相呼应?(家中送别与车站送别)也由此引出了勒罗送别的场景,与上文恰成对比。
(11-16)阐述勒罗送别的背景以及成功的原因。这是对上文勒罗送别情景描绘的补充,也由此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文章可以分为几段?
(板书)
一(1-3)论述车站送行的尴尬、滑稽。
二(4-16)“我”送别友人
家中送别
真情流露
车站送别
尴尬为难
勒罗送别陌生人
感人肺腑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比较一下几次送别的特点,由此来看看这几次送别之间的关系,从而考虑一下作者为什么认为车站送行最难,而又如何才能在车站送行时不陷入尴尬之中。
(三)比较分析:
首先请大家阅读一下“我”车站送别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找出最能体现“尴尬”的词语。
(学生阅读,勾画并回答)
归纳:
语言描写——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神态、动作描写——“应一声”、“一阵咳嗽”、“又一次沉默”——无事可做,消磨时间
总结:是一种折磨,渴望早日解脱,却又要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
这与上文描写家中的送别形成了对照,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学生回答)
归纳:
心理描写:表现真实的情感。
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需要具体的描写)
那么为什么这种真挚的情感在车站就表达不出来了呢?车站与家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车站是公共场所)
背景介绍:
比尔博姆生活的主要年代处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那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鼎盛时代,英国人统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号称“日不落帝国”。由此也产生了英国人独特的气质和价值观,也就是高傲的性格。英国人认为,在公共场合不宜表现出过于强烈的情感,否则会给人留下粗鲁的印象。因此作为英国绅士的代表,作者自然不知道如何在车站这样的公共场所既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粗鲁。
总结:
车站送行的尴尬场面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及其朋友不知道如何在公共场所恰当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繁文缛节所累。
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勒罗送行时的表现,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送别场景的。
(学生读文章,勾画回答)
归纳:
动作描写:表露出热烈的感情
神态描写:表露出亲密的情感。
衣着描写:暗示当时的社会风气。
那么这种流露出的真情又从何而来呢?
(在文中找出答案)
提示:
勒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诚实、豁达、善解人意)
这是他可以表现出真情的基础。
勒罗又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同时他也在关注着最新的演出情况,说明他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演技。这是他拥有表现出真情的技巧。
而这些恰恰是作者缺少的。
那么,我们发现。作者在这些细节方面,处处对应。勒罗送行与自己送行的对照,而勒罗的谈话与开头的论述车站送行的尴尬场面的对应。这些对应让读者很清晰地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四)拓展延伸:
那么从这篇文章中,你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
以真情对待别人是友谊的基础,但是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对待朋友对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是有重要作用的。
孔子就曾经对与人相处,与朋友交往提出过一些意见。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在这里,可以作为本文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