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 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3.理解课文,解决字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3.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具体内容: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这则预言以神话作结,是宣传封建迷信,还是具有神话色彩?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4.分析文中塑造的“智叟”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5.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
6.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7.分析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8.在改革开放、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愚公精神”是否还值得发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