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9张PPT。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是尊严、自由、正义。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文言文《孟子》二章15(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
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等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饱受苦难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孟子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鱼我所欲也》即是对舍生取义观点的阐述。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的才干和思想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孟子对自己坎坷生活的总结。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齐国都城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孟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课文章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感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孟子小故事一箪食 不屑 舜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拂士 百里奚 所恶 dānxièshùnyuègéáobìxīwùcù( )尔 一豆gēng( )
quǎn( )亩蹴羹畎(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从前,原先。
5.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7.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二)一词多义
1.发:征于色,发于声 发出。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2.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而后作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3.与:蹴尔而与之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尝与人佣耕 替,为。
4.于:所恶有甚于死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5.之:人之所欲 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 代词,它,文中指“羞恶之心”。
6.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7.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示假设。
8.拂: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意愿)。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弼。(三)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食类作物。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4.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本来不具有的才能;今义:表否定。6.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征验;今义:出征。
7.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文中指国内;今义:进入。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文中指国外;今义:出去。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此,这样;今义:判断动词,是。11.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四)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6.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7.人恒过。 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点拨:“……,……也”表判断。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点拨:“……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点拨:“于生”为后置状语。
(2)困于心,衡于虑。
点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舜发于畎亩之中。
点拨: 状语后置句,即“舜于畎亩之中发”。
3.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点拨:介词“为”后省略宾语“义”,动词“受”后省略宾语“施舍”,即“乡为(义)身死而不受(施舍)”。4.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点拨:“发”翻译时译为“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点拨:“举”翻译时译为“被举用,被选拔”。
(六)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施舍。
3.内忧外患:多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扰。也比喻个人所处的困境。(七)本课名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孟子〉二章》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鱼我所欲也
原文: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①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②有所不辟③也。如使④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⑥耳。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译文: 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有人不做,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①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②患:祸患,灾难。③辟:同“避”,躲避。④如使:如果,假使。⑤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⑥勿丧:不丧失。注释: 原文: ②一箪⑦食,一豆⑧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⑨,行道之人弗受;蹴⑩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译文: ⑦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⑧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⑨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⑩蹴(cù):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注释: 原文: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它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它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译文: ?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 ?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舜是从田地间被任用的,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买来并重用的。译文: ①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地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②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做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古时筑墙,在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实。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姬昌(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④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注释: 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士,狱官。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⑥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买来并重用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隐于市。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原文:②故天将降大任⑦于是人也⑧,必先苦其心志⑨,劳其筋骨⑩,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译文: ⑦任:责任,担子。⑧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这样。也,用在前半句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⑨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⑩劳其筋骨:意思是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饿,使……饥饿。?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拂,违背(意愿)。乱,使……颠倒错乱。注释: ?所以:用这些办法。?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忍, 使……坚忍。?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原文:③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28。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译文: ?恒:常。?过: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困于心:内心忧困。2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2.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3.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26.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注释: 辅弼。则,如果。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28.国恒亡:国家常常会灭亡。原文: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29,而死于安乐30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译文: 29.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3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死,使……死亡。注释: 《鱼我所欲也》
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答案】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2.本文作者从正面论述了观点?从反面论证了什么观点?【答案】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鱼我所欲也》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设喻,将鱼和熊掌分别比作“生”与“义”,用生活常理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低,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我们在与“所欲”发生冲突时,要有正确的抉择和取舍。自然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回答此类问题的格式一般为: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本文开头即通过比喻论证引出论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义”的存在的?【答案】作者先从正面推理:采用道理论证中的因果推理 法,由因推出果:“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有的灾祸我不会躲避。”这说明人想要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即“义”,人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即“不义”。接着作者从反面推理:采用假设推理法:若有所欲甚生、所恶甚死(不义)的意识,就会有“何不用也、何不为也”的罪恶后果,即从反面突出“义”的重要。最后转入正面论述,虽有“得生”“辟患”之法,但有人“不用”“不为”,从而就证明了“义”的存在。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运用的是层进论证法。证明了“义”不是贤者独有的,而是人人具备,它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为后文批判受万钟者奠定基础。重难点小结本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开篇先是运用比喻论 证,生动形象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正面推理,接着从反面推理,最后转入正面论述,虽有“得生”“辟患”之法,但有人“不用”“不为”,从而就证明了“义”的存在。4.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从正面举例,以食“嗟来之食”为羞,宁死不受辱,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们把 “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 义”的观点。5.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这两个例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作者将二者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 “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然而,无论是“万 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6.从“乡为身死而不受”到“是亦不可已乎”,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答案】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与反复兼用的句式,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运用“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问,使得论证富有气势,语言辛辣嘲讽,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2.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答案】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3. “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答案】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答案】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重难点小结本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接受磨砺的必要性和益处。作者的论述思路由人及国,由正面到反面,使论证更加有力。5.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如此。【答案】本题运用论证思路分析法。 课文首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然后通过正反举例进行对比论述,论述了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难点探究】《鱼我所欲也》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的?【答案】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阐述了“义”高于 一切的道理,告诉人们应保持本心,具备“舍生取义”的节操,并指出“见利忘义”“苟且偷生”是不可取的。作者所强调的“义”,指的是儒家的道义。这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能有这种抱负与志趣,确实难能可贵。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也应发扬“舍生取 义”的高尚节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守义不辱。2.【难点探究】本文所阐释的道理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对“困境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具体阐述,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第二层) ←为什么→(第一层)前提→不可兼得→做法鱼我所欲也(第三层) ←何以见得→层层深入不食呼尔、
蹴尔之食见利忘义者
丧失本心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鱼 生
取:熊掌 义设喻 观点(正面举例)←对比论证→(反面举例)历史事例
(六人)论据→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居安思危《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 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文章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鱼我所欲也》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证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人才的造就必须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结论。一层紧扣一层,前后相贯,密切呼应。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如《鱼我所欲也》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 “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 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道之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就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摆出典型,论证有力。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行道之人、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 义”是人之共性;第三段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 例,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由个人到国家,对比论述接受磨砺的必要性。论证严密,说理深刻,层次分明。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鱼我所欲也》第三段中使用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使用排比句,举出六个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成功前都曾历经磨难的事实,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一、(1)孟子主要通过摆事实(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二、“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1.为了; 做
2.走; 行为,行动
3.取得; 同“德”,感激
4.中间; 参与; 间或,偶尔
5.比; 对,对于; 从; 因为,由于
点拨:应联系句子的意思推敲词语的含义,平时应多加训练和积累,积累多了,做题就容易了。
略。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