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1.易错字音
扉(fēi)页 跋(bá) 憎(zēnɡ)恨 长髯(rán)
蹩(bié)脚 奄奄(yǎn
yǎn) 卞(biàn)和
梵(fàn)高 糟粕(pò) 奠(diàn)定
2.多音字
挣
颤
供
创
3.形近字
洋洋大观 孤陋寡闻
1.对比论证。
《永远新生》中,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2.举例论证。
《科学与艺术》中,第2自然段以“诗歌、绘画、音乐等等”为例说明了什么是艺术,第7自然段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为例阐明了科学和自然定律的概念。这些事例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便于理解。
名誉和美德是灵魂的装饰,要没有它,那肉体虽然真美,也不应该认为美。——塞万提斯
艺术和科学,表面上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范畴,但是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两者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而且都是跨时间、跨空间的。所以,我把艺术和科学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相通的。科学可以从艺术中寻求创新思路。——李政道
巴金,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灭亡》《家》《春》《秋》《寒夜》等中长篇小说。
海涅,德国诗人,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作品有《西里西亚织工之歌》《诗歌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注音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赘余(zhuì) 阴霾(mái)
倾倒(qīng)
泉源(yuán)
B.吐露(lòu)
魔爪(zhuǎ)
梵高(fán)
呵斥(hè)
C.掩饰(shì)
坐骑(qí)
攀附(pān)
蹩脚(biè)
D.妥当(tuǒ)
展拓(tuò)
卞和(biàn)
啜泣(tuò)
2.下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催残 说教 筛选 意境
B.爱怜
索性
糟粕
憔悴
C.控诉
净穆
长髯
共鸣
D.构思
侬丽
猎奇
稚嫩
3.在下面的语段中,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序号)(2分)
有人说过:“永远留有问号,才会有好奇心,才会有进取的动力。”我们带着问号上路,就会在黑暗中不断寻找,最终找到光明。________,当我们享受光明带来的愉悦时,黑暗也可能去而复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问,________是获得成功,赢得“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
A.虽然 B.因为 C.尤其 D.然而
4.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删除“左右”)
B.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交警支队加大了巡查整治的力度。(删除“不”)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把“而且”改为“还”)
D.这部作品塑造了几个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把“事迹”改为“形象”)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2)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3)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4)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B.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D.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
②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③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④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⑤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奇珍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A.①②④⑤③ B.①⑤②③④
C.③⑤④①②
D.③②⑤①④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3分)
A.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超过3.3亿。互联网对大至国家政治,经济,小至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B.写文章应该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哪些事例要详写?哪些事例要略写?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
C.两年后的春天,我们又到南山上种了六棵树:三棵松树,两棵云杉,围着一棵桂花。
D.“牺牲”一词原是对做祭品的牲畜的通称,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后来“牺牲”的意义转化了。
8.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7分)
据调查,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
(1)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典中点九年级语文下(YW)\\P116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典中点九年级语文下(YW)\\P116b.tif"
\
MERGEFORMATINET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4分)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二、阅读(33分)
(一)(16分)
清醒的女孩
——张晴散文集《黑白梦幻》序
毕淑敏
①立春后的一天,我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小巧玲珑的女孩,一手拿着装有她的散文集文稿的牛皮纸袋,一手拿着一份崭新的北京市交通导游图。这就是张晴,一个从外省到北京谋生存谋发展的女孩。
②她的家在甘肃定西地区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家里有疼爱她的双亲和聪颖的弟弟妹妹。她读过兰州商学院,有一份很妥帖的工作。对文学的热爱,对生命的探索,使她离开了温暖的家,到外面来看世界了。
③这些散文就是她在离家几十里的乡村小店摇曳的灯光下写的,在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的伴奏下写的,在独自一个人异乡过春节的泪水中写的,在一个女孩最充满幻想和浪漫的时光写的……
④我看过许多外地青年到北京后写下的文章,他们或者是被北京巨大的文化氛围所震慑,匍匐在地,跳不出前人的窠臼;或是倾泻自己作为一个闯入者的孤独与怨怼,流于琐碎和幽怨。我可以理解他们,但窃以为那不是文学的上品。
⑤文学自然可以哭泣,但那眼泪需不只属于你自己,必得有能引起众人共鸣的激情。文学自然应该特殊,但什么是真正的特殊,可要有清醒的意识。那就是把你独有的一份对人世间的把握,借助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古老工具——语言,优美清晰地表达出来,以传递心灵的感应。
⑥读着张晴的散文,我常常发出会心的一笑或长长的叹息。从西北甘肃的小县城到大都市,她留下自己独特的脚印。她写了在风雨中为远行的女儿折一枝白丁香的母亲;她写了腊月天孤独地在冰河为众人运水的虎娃;她写了自己集存各式各样的本子的癖好,以圆自己童年时的梦想,在对亲人无尽的眷恋中,又阐发出新意:“本子,不论是华贵的、朴素的,买的或自订的,如果不写,仅仅保留住它原本的洁美,也不过是保存着一个空空的躯壳。只有在里面填上字,注入内容与灵魂,本子才会更完美。”她已走向更深沉的思考。
⑦我尤为喜欢《在北京过春节》这篇散文。一个异地的女孩,独自在北京过春节,想象中该是凄苦与无奈的。没想到这是张晴的主动选择,为的是“自己给自己长一岁”。在备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年货以后,她居然想到要到中央电视台直播现场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每一个北京女孩都不会在年根底下生出这个愿望,因为她们知道太多的戒律,喧嚣已将天真的想象扼杀。绝大多数的外地女孩也不会这样想的,因为她们的畏缩与自卑。唯有我们的张晴,倒了三次车,来到中央电视台,对坐在皮转椅中把玩着绿色健手球的工作人员勇敢地说:我想参加明晚的晚会,我可以出个节目。
⑧那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电视台的人说:你差不多就是捣乱了。张晴就只好走了。我们以为失望的张晴一定会怒气冲天,没想到她依旧是微笑着在北京的街上散步,想着“孤独的人生是真正的人生”这样永恒的问题。
⑨这就是从小地方走来的张晴,这就是勇敢镇定的张晴。这就是挚爱文学的张晴,这就是我们可以寄予希望的张晴。
⑩胸怀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张晴的心里包含着她的亲人、她的家乡、她的经历、她的理想。她一定还会不断地添加新的财富,我们也会看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有改动)
9.张晴为什么放弃妥帖的工作来到北京?(4分)
10.如何理解标题“清醒的女孩”中的“清醒”?(4分)
11.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12.在作者眼里,张晴是一个怎样的女孩?(4分)
(二)(17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3.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14.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5分)
15.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三、作文(60分)
17.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
请以“书里有个‘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B 点拨:A项全对;B项中,“露”应读“lù”,“爪”应读“zhǎo”,“梵”应读“fàn”,“呵”应读“hē”;C项中,“蹩”应读“bié”;D项中,“啜”应读“chuò”。
2.B 点拨:A项中,“催残”应为“摧残”;C项中,“净穆”应为“静穆”;D项中,“侬丽”应为“秾丽”。
3.D C 点拨:先读懂各句,然后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来判定所填的关联词。
4.C 点拨:C项的语病在于不合逻辑,应改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
5.B
6.D 点拨:这段文字讲的是读书少读和多读的比较,③是总起,放在最前,②紧承③,讲少读精读的好处,⑤讲多读不求甚解的坏处,①列举了许多人读书图多,只为装点门面的现象,④指明只为装点门面读书的不良结果,故答案选D项。
7.C 点拨:A项第二个和第四个逗号均应改为顿号。B项问号均应改为逗号。D项括号内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8.(1)①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使用率逐年增长。②数字媒介阅读时长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③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最快。(每条1分)
(2)示例一:数字化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它信息繁杂,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利。
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数字化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分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学习和生活。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总说1分,分说2分,不少于50字1分)
二、(一)9.对文学的热爱,(2分)对生命的探索,(2分)使她离开了温暖的家,放弃妥帖的工作,到北京来看世界了。
点拨: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此法适用于归纳要点的题目。做题时,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定向,就是在文中找到相关区域;然后具体分析所选定的区域,确定共有哪几方面的特点,并逐步缩小范围,由找出重点段落,到找出重点句子或重点字词;最后按照要求,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去掉内容中的细枝末节,筛选出能代表其各自特点的句子、短语或字词来,完成归纳。本题相关内容在第②段。找到相应的句子,结合题干回答即可。
10.“清醒的女孩”是作者对张晴的评价。(1分)作者认为真正特殊的文学,需要创作者有清醒的意识,把自己独有的一份对人世间的把握,借助语言,优美清晰地表达出来,以传递心灵的感应。(2分)张晴便是这样一个女孩,因此称之“清醒”。(1分)
点拨:这篇序是议论性的散文,作者对张晴的总评价就是“清醒的女孩”,为了证明她是个“清醒的女孩”,作者结合张晴的作品,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理解“清醒”,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作者对这个词的理解或解释,相关内容主要在第⑤段。
11.对比。(1分)
把北京女孩和绝大多数的外地女孩不会想到去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与张晴倒了三次车来到中央电视台去询问能否参加春晚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张晴的勇敢。(3分)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比手法。对比的作用的答题模式为:“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12.勇敢镇定,(1分)
挚爱文学,(1分)
清醒。(2分) 点拨:通常情况下,概括人物形象,
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二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这也是概括人物形象的一个捷径。本文的第⑨段中,就有作者对张晴的评价:“这就是勇敢镇定的张晴。这就是挚爱文学的张晴。”除此之外,标题中的评价也很关键。
(二)13.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2分)
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可知“这样说”就是指“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4.“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3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2分)
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及归纳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文章第②段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的事例和第③段“我”的亲人下乡时读书的事例证明“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中心论点。
15.承上启下(过渡)。(2分)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2分)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文章的②③④段是论述阅读重量的“重”,⑥⑦段论述阅读“无用之用”,因此第⑤段的作用很明显: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16.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点拨: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重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里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二是要细嚼慢咽,“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
其实是在建议我们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三、17.思路点拨: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写作前审清题意。“书里有个‘我’”,这里的对象有两个:“我”和“书”。当文题中出现两个对象时,多写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我”在书中,即“我”已经进入忘我、无我之境,与作者、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同喜同忧。其次,要注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或意境表达情感,表现主题,忌空泛。另外,注意深掘意蕴巧立意和别出心裁选文体,能使这个老话题变得有新意。
例文:书里有个“我”①有人说,读书就像照镜子。如果说镜子可以映射出我们的外表,那书便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在,包括我们的思想、精神等所有的一切。在书的面前,我们似乎变得透明,变得一清二楚。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书里有个“我”,会读书的人就比别人更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②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但是多少人在读书过程中能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往往能从书中看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但似乎在平时并没有注意。人总是更擅长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时书便充当一面镜子,把你自己和别人都完完全全地反射出来,让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也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书虽客观,但也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它都脱离不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与其说书里有个“他”,倒不如说书里有个“我”;我们在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我们自己。?③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将来取得什么学位,找份什么好工作而去读书,而是要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读。我想人生不应该只包括学位和工作这两样东西吧!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了最好的工具——书。当然,要从书中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个思考、探索、得道的过程。仅是一目十行地读是一点收获也不会有的。会读书的人就能与智者为伍,会读书的人便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深层次的认识与诠释,会读书的人一定能把自己完善得更好。只有为崇高目标而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最有价值的读书,最有效的读书,这样读书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修正自己。?④读书是为了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读书就是为了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读书就是读自己,读出书里有个“我”。?
点评:?开头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地阐明“自己”和“书”的内在联系。?第②段,提出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第③段,阐述怎样才是正确的读书,只有正确地读书,“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修正自己”。?第④段,总结全文,再次明确观点。
总评:文章针对“读书就是读自己,读出书里有个‘我’”作了深层次的思索:在认识了“书”与“我”有着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作者从对书的理解谈到读书的心态,从否定读书的功利性谈到正确的读书方法,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读书”与“读自己”统一的道理。结构完整,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三单元
口语交际
表达得体)
一、考点解说
中考对口语交际的考查,重在交际,即说话是否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
所谓表达得体,就是根据需要,合理恰当、自然灵活地选择、运用语言,准确畅达地传送信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各种情境条件,要符合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避免用词不当、转述不清等现象,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好。常考题型有:下列表述不得体(得体)的一项是哪一项?或给出某种情境要求考生进行表达。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运用语言得体五看法。
①看场合。根据说话的场合决定说什么样的话。喜庆场合说吉利话,悲伤场合说宽慰的话,娱乐场合说风趣的话等;②看对象。考虑听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性格等,尤其注意谦敬语的使用要得当;③看语体。讲话要适合不同的语言体式,注意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④看感情。注意褒义词和贬义词的恰当使用;⑤看转述。请人转述时,注意叙述角度、时间、地点的变化。
三、考点训练
1.(中考·广州)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导学号:50502026】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
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A.献丑 B.见笑 C.笑纳 D.光临
2.(中考·青岛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一天,市民易先生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池塘,不善游泳的他来不及脱衣服,就纵身跃进池塘将小孩救了上来。孩子平安无事,而当筋疲力尽的易先生被别人拖上岸时,孩子的妈妈却已经带着孩子离开了,连声“谢谢”都没有说。易先生对此感到有些伤心。
如果见到这位妈妈,你会这样对她说: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3.(中考·威海)初中毕业后的聚会上,满眼都是低头玩手机的同学,你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你如何劝说他们?(限6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考·襄阳)5
月上旬,离2016
年全国高考不到一个月之际,一个有关调整高考招生计划的消息,引发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的忧虑,他们误以为今年湖北高考将减少省内招生名额,由此置疑高考公平,甚至有家长计划去上访和游行。如果你是一名正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你会怎样劝阻打算上访游行的妈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考·鄂州节选)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辩说理)
一、考点解说
论辩说理是指就某个话题谈观点或看法,或就某种现象发表评论等,要求观点明确,评论有理有据。此类题目常见的方式有:谈认识、简述理由、反驳对方等。
二、解题方法
表述观点答题法:发表观点需要注意的有:表述的观点要鲜明突出,不能模棱两可,要言之有序有理,而且用词造句要规范。答题步骤:①认真分析材料,抓住问题实质;②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③简述理由。
辩论类答题法:根据已有的材料,给出正方或反方的观点,要求写出相对的观点及理由。注意:①紧扣话题,观点明确。②抓住情景,灵活应变。根据对方的观点敏锐地找出对方辩词的漏洞进行反驳。反驳时,既可以反驳对方论点的荒谬,也可以反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还可以反驳对方论证缺乏逻辑。③理由充分,准确用词。
三、考点训练
1.(改编·德州)
综合性学习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下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3分)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典中点九年级语文下(YW)\\P40.tif"
\
MERGEFORMATINE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考·广安节选)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 “作业帮、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4分)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语)
一、考点解说
推荐语重在“推荐”,目的在于让人喜欢。一般是把文章或人物推荐给读者,向读者介绍这篇文章或这个人值得推荐的地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几个主要方面。文章推荐语一般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人物推荐语一般从人物的品质、精神、事迹方面入手。其题型为:①请为某个人物写一段推荐语;②请为某篇文章写一段推荐语。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运用推荐语拟写法。
1.高度概括,简洁精练。推荐语要以极其简洁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被推荐人或文章的闪光点。
2.语句清新,文笔优美。推荐语的语句一般长短结合,可以恰当引用名言,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饱含深情。推荐语赞扬的人或物虽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悼念,一字一句都应饱含深情。
三、考点训练
(改编·陕西)综合性学习【导学号:50502027】
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媒体联合我省中小学校特别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活动需要你推荐一位候选人,请为她写一则推荐词。
要求:①必须围绕“勤劳或有爱心的妈妈最美”阐述推荐理由;②必须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不要在推荐词中出现候选人姓名;④60字左右。(2分)
“最美妈妈”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单元 口语交际
考点1:三、1.C 点拨:“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对象误用。
2.示例:你的孩子落水被别人救了,你不应该不辞而别,而至少应该说“谢谢”,感谢那位救你孩子的人,这样,你的孩子长大了才会知道感恩。(4分)
3.示例:同学们,聚会本是为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玩手机不但对健康不利,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让我们放下手机,用心沟通吧!(称呼恰当1分,语句通顺1分,中心准确1分,劝说合理1分)
4.示例:妈妈,您不要一时冲动去上访游行!调整高考招生计划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高考公平。目前让我安心备考更重要,您说是吗?(有称呼,有观点,有理由,表达得体即可,2分) 点拨:做此题首先要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其次是明确自己的观点,即阻止妈妈上访游行。在劝说时注意说话的语气要委婉,同时要讲清利弊,并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5.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1分,答出网络阅读的不足1分,答出纸质阅读的好处1分,意思对即可) 点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网络阅读的不足和纸质阅读的好处,要有理有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
考点2:三、1.示例:莲步轻移,自成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回眸巧笑,便是风华绝代,仪态万方。开嗓乍唱,倾泻一斛清泉;水袖一甩,搅动万顷碧波。美得自信,美得高贵。那跨越百年的历史,那古老神秘的传承,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断流,不能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消散。爱她吧,像爱你的妈妈!(3分)
2.利: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不同解题方案。(2分)(答到其中两点得全分) 弊: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就会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产生依赖性;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2分)(答到两点得全分) 点拨: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做此题要联系学习实际情况,做出深刻分析,得出利弊结论。
考点3:三、示例一: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用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用双脚踏出富裕的道路,她用双手创造出幸福的明天。(2分)示例二:我的妈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敬老院里,有她温暖的话语;街道社区,有她甜美的笑容;义工队里,有她忙碌的身影。(2分) 点拨:写“最美妈妈”的推荐词时,要紧扣“勤劳”或“有爱心”来进行推荐,写作时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推荐词读起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