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学案
《行路难》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背景探秘】
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创新全解
【古文译注】
金樽(1)清酒斗十千(2),
玉盘珍羞(3)直万钱。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停杯
投箸
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
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
将登太行
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雪铺满了山颠。
闲来
垂钓碧溪(5)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6)。
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像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板书设计】
(1)(2):宴席华美
欲扬先抑
苦闷
(3)(4):苦闷迷惘
(5)(6):道路难行
用比喻
(7)(8):满怀希望
用典
彷徨
(9)(10)
:现实缈茫
反复、设问
(11)(12)
(13)(14):乐观向上
用典,抒情
乐观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
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
【文章特色】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为“韩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惊骇。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有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高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三、文题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一封/朝奏/九重/,夕贬/潮州/路/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首联直写被贬原因,语中无怨悔之意。颔联申述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交待后事,沉痛,凄楚难言。
二、悟读,诗情画境
高山流水,大气磅礴;英雄失路,豪情不减。悲情发乎胸襟,壮志凌于云端!一封奏折,何其殷勤;满腔忠诚,何其恳切;妙笔生花,何其动人!实指望“圣明”回心转意,不料想天子怒不可遏。虽说“残喘”之年,不足挂齿,“衰朽”之躯,无须顾惜,然而弊政不除,心何以安?“圣明”蒙蔽,臣何以忠?忠心反被君心弃,从此谁敢再谏君?天高“九重”,如“云横秦岭”;路远“八千”,偏“雪拥蓝关”。大祸临头,祸及全家;远行凭马,马却踟蹰!唉,有什么办法呢?王命在身,身不由己!侄孙韩湘远道而来,应该是心知而肚明。瘴江的水可能是断魂水,乃叔的忠骨可能要长埋于瘴江之畔了。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诗的首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朝奏”到“夕贬”而且是“路八千”,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①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②说明皇上对韩愈反对迎佛骨入宫这件事极为反感,处罚相当迅速。
2.颔联中“肯将衰朽惜残年”,应怎样理解?
答案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3.有人认为颈联是在写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不单单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4.清人纪昀认为该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该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故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唐]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写于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
(1)首联写景突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答案 春山明净,春水空阔,人烟稀少,荒僻冷落。
(2)颔联写“筼筜”、“踯躅”,用了一个“竞”字,一个“闲”字,仔细体会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 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一个“闲”字则把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3)末句表面写诗人读了张十一的诗后霜毛陡然增加,联系全诗,分析诗人霜毛增加的原因。
答案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秋,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咏煤炭》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吏,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敌军。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
【背景探秘】
于谦少年时代,就以“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之后历任官职,都为百姓办实事,百姓视他为当代的“包公”,称他为“于龙图”。他的清廉刚正也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证。于谦的一生,诚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诗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毕生的心力、年华化作了熊熊的炭火,发散着光和热。骨气、灵魂经受烈火的考验,在天地间留下一片清白。于谦的诗,汲取了历史对于自己时代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蕴藏在万千百姓的愿望里。
【资料链接】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
【古诗译注】
凿开混沌(1)
得乌金(2),藏蓄阳和(3)意最深(4)。
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
爝火(5)燃回春浩浩(6),
洪炉照破夜沉沉。
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
鼎彝元(7)
赖生成力(8),
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
铁石
犹存
死后心,
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以造福之心。
但愿苍生(9)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
【板书设计】
首联:开门见山,直点煤炭
托物
颔联:带来温暖,冲破黑暗
颈联:揭其寓意,自我牺牲
言志
尾联:表现自己,为国效忠
【主题思想】
全文作者以煤炭自喻,通过写煤炭的“意最深”“春浩浩”等表达出作者至死也要出山为国家出力的坚贞不变的决心。
【品味赏析】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是该诗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第二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作用。
【文章特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写物中巧妙结合着咏怀,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通篇寄托深远,而语言质朴明畅,无疑是于谦的力作。
《虞美人》
课文助读
【背景探秘】
李煜的《虞美人》,最为人们所熟知。相传:七夕之夜,他命题伎唱此词,为宋太宗得知,立即赐酒,派人送去,将他毒死了。此词了就成了他的绝笔之作。由皇帝而为阶下囚,该是怎样的心情?词一开始就告诉了读者:“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屈辱的日月,何时了结?他不敢往前看,往前想,他怕愁苦如蛇,把灵魂缠得更紧!他不由得想起“故国”的“往事”来,却又忍受不了,发出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哀叹——那华美的宫殿还应依旧吧?那些如花似月的宫女们,一定因国亡家破而红颜消退了。忆“故国”是愁,追往事是愁,愁无尽,愁悠悠,无以自拔。若问心头愁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穷无尽。此词是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的绝望的哀鸣。
【资料链接】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玉壶冰,一江春水等。
创新全解
【古词译注】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
小楼(1)昨夜又东风,
故国(2)不堪(3)回首月明中。
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
雕栏
玉彻
应犹在,
只是
朱颜(4)改。
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班驳退色,面目全非了。
问君(5)
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板书设计】
对比
花月无休尽
往事短暂
对比
昨夜又东风
不堪回首
对比
抒亡国之恨,抒愁绪满怀
栏砌犹在
只是朱颜改
比喻
问有几多愁
似水东流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屈辱日子中对“故国“往事和宫殿破落的回想,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之情。
【品味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文章特色】
全词以问起,以答语。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背景探秘】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资料链接】
《破阵子》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本以七言绝句入乐,后因旧曲另度新声。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阙各五句,三平韵。
创新全解
【古词译注】
醉里
挑灯看剑,
梦回(1)吹角(2)连营(3)。
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难忘的梦中。
八百里分麾下(4)炙(5),五十弦(6)翻(7)塞外声,
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在弹奏着塞外曲,
沙场(8)
秋点兵。
战场上肃杀秋意正浓,将士们检阅部队正酣。
马(9)的卢(10)飞快,弓如霹雳(11)弦惊。
疆场上战马疾奔,匹匹如同“的卢”,士兵们拉弓射箭,弦弦声如霹雳。
了却(12)
君王
天下事(13),
(抗金)可以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心事,
赢得
生前
身后名。
(抗金)可以了却我那驰骋沙场、赢得英名的夙愿。
可怜
白发
生。
只可惜我的头上又新添了白发。
【板书设计】
上片:醉:挑灯看剑
吹角连营
梦
麾下分炙
沙场秋点兵
弦翻塞外
下片: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事
场面惊险
醒来白发生
霹雳弦惊
赢得一世名
雄心壮志
壮志难酬
【主题思想】
这首词,追忆了他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品味赏析】
“沙场秋点兵”这句话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仿佛让人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一个“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文章特色】
在词中我们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豪放派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扫只把离情别绪作为词的惟一抒写主题的词风,开拓了词的题材,表现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学生自评
一、知识积累
解释下列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根据原诗填上句或下句
(1)(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凿开浑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4、填空
(1)《凉州词》选自(
),作者(
),“凉州词”属(
),多以(
)为题材。
(2)《咏煤炭》选自(
)作者(
),明代(
)家(
)家。
(3)《破阵子》选自(
)作者(
)字(
)号(
)
二、阅读理解
(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词牌是:
,词题是: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作者“愁”些什么?“山深闻鹧鸪”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二)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渡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解释加点字
1)玉盘珍馐直万钱( )
2)直挂云帆济沧海
( )
3)欲渡黄河冰塞川( )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蕴涵的意义是什么?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留言薄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子,他想表达怎样的意思?结合这首诗谈谈。
三、语言表达
任选李白的一首诗,就其浪漫主义手法及夸张的表达方式进行鉴赏点评。
参考答案:一、知识积累1、(1)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2)战士们醉倒在战场上,您可别笑话,要知道自古以来当兵打仗,能有几个人从战场上平平安安的回来啊!(3)一小块煤就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熔炉照透照亮黑沉沉的夜空。2、略3、(1)《全唐诗》
王翰
乐府诗
边塞生活
(2)〈于忠肃集〉于谦
政治家
军事二、阅读理解1、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2、此句写作者看到郁孤台下滚滚而流的江水发出无限感慨:江水清澈,可充满着历史的血泪!表达了对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3、这名话是百姓依恋故都、收复失地的情感和决心,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志向。4、“愁”的是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是忧国忧民。“山深闻鹧鸪”是表达了要像鹧鸪那样“但南不北”,当时作者已投南宋多年,力图恢复的忧国、报国之心。(二)1、(1)价值(2)渡(3)堵塞2、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的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比喻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3、“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进发的反复咏叹,语气是那么急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因此他很快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4、表现了他希望好友信心坚定的去迎接前方的无论任何的挑战。三、略
写作论坛
【写作路径】
1、字迹工整大方、清晰;语言精美。
2、内容可以是激励式的,也可以是谈自己的感受和心里话,形式不拘。
3、写好联系方式。
4、属于真情流露,自然。
5、注意称呼、署名和日期。
【素材准备】
优美词句:
今日同窗分手,道一句:珍重!明日校友重逢,贺一声:成功!
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疆。再见吧,愿你前程无量!
临别,送上我诚挚的祝福:不管你走到哪里,幸运将时刻陪伴着你。
朋友,让我们轻轻地说声“你好”,虽然人生难免有聚有散,但你却是我心中最珍惜最难忘的朋友。
长亭外,古道边,同学情意千千万。芳草情,暂相别,他日自有相逢年!水悠悠,情漫漫,祝你前程似锦,永搭顺风船!
任时光飞逝,任岁月蹉跎,长驻心中的永远是那份不变的友谊。
青春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情,弥漫着我们的幻想,让我们永远不忘!
你将跨出校门,开始全新的生活,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心,跳着一个相同的旋律,那就是自立、自强!
想想曾经同桌的我们,中考过后就各奔前程了,心中真有不舍,同学,前途多珍重!
10、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远远的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为你铺展远远的前程。
【精品例文】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
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给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门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世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一点钟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已。
再会了!你们的母亲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简评]
此文语重心长的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劝说,通过一些例子和事实,运用对比的方法,让他们在毕业之后继续保持做学问的习惯,最后把母校改为母亲也拉近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让人读起来十分的感动,亲切。
综合自评
【基础巩固】
一、默写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2、醉卧沙场君莫笑,
。
3、
,铁石犹存死后心。
4、问君能有几多愁,
。
5、
,五十弦翻塞外声。
6、了却君王天下事,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方虚骄而恃气
2、守以俭者
3、诚宜开张圣听
4、虽欲强聒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四、一日典子与朋友一道在阅览室读书,当翻阅到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时,随口吟出:
孔尚任摇动桃花扇
朋友一听,当即对道:
曹学芹做起红楼梦
典子深以为然。那么,聪明的你,能不能也仿照上面的格式,“造”上几个对联,既含文学名人,又含他本人的代表作?
1、
2、
3、
【拓展阅读】
(一)(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3、第(1)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划出相应的句子。
4、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穆公亡马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注释】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岐下:岐,山名,在陕西岐山东北。椎锋争死: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秦穆公亡马(
)
(2)君子不以畜害人(
)
(3)其后穆公伐晋(
)
(4)穆公为晋所困(
)
2、下面句中“乃”字用法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A、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B、羲之之书晚乃善
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乃饮之酒
3、翻译下列的句子
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
4、你阅读此文后,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三)我们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导演,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但是整个社会的艺术趣味,或者说人们对生活诗意的关怀,还是很缺乏。在这样的情形下,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的东西,是必要的。我相信,古典文学始终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精通外语和计算机固然很重要,但人们除了吃饭的本领外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而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读诗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然而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现在电视以及许多媒体中频频出现的“白领”或是“白领姿态”,大多很漂亮,可这些人一开口常让人发觉浅薄得厉害。那种深沉优雅的东西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难以找到。特别是人们在前些年一味关注金钱及其他实质性利益之后,又对“档次”“格调”格外地讲究起来。热衷于上“档次”的心态,是源于人们追求优越感的本性,然而,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却是很粗俗的,是人在追求优越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摆高雅的姿态,其实和优雅本身毫不相关。而实际上,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
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的气质不一样。
1.从文章中看,第一段中“吃饭的本领”指的是___________
等,“其他的东西”指的是________
,“另一些东西”指的是________;第二段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指的是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深沉——
优雅——
3.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A.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的东西,是必要的。
B.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C.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
D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气质不一样。
4.文章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又说“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这样说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及点拨】:基础矾固:一、1、直挂云帆济沧海2、古来征战几人回3、鼎彝元赖生成力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八百里分麾下炙6、赢得生前身后名。二、1、正2、保持3、应该4、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三、1、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2、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3、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四、略(从作者与作品的联系入手,注意动词的选择)
拓展阅读(一)1、(1)亲自(2)、地位低下,身份低微(3)、奔走效劳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3、正反论证
划线句子“亲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心情:夙夜忧叹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5、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二)1、丢失
因为
攻打
被动2、D3、我听说吃马肉后,不喝酒对人身体有损害,于是就给他们喝酒。4、做人应胸怀宽广,宽容待人,就能处理好关系,做好工作。(三)、1.精通外语和计算机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2.浅薄
粗俗3.A4.不矛盾。“无用”,是指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读诗可以使人深沉优雅,与众不同,富有气质
(1)金樽:金酒杯
(2)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3)珍羞:精美的菜肴
(4)箸:筷子
(5)垂钓碧溪:传说商朝末年姜子牙在溪边钓鱼,遇到周文王姬昌被任为军师,在灭商中起到重要作用。
(6)乘舟梦日边:传说商朝的伊尹未遇明君时,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船经过日、月的旁边,后来遇到汤,成为贤相。
(1)混沌:指大地
(2)乌金:煤炭
(3)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
(4)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5)爝火:小火把
(6)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
(7)元:原本,现在写作“原“
(8)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9)苍生:老百姓
(1)小楼;指诗人在汴京囚居的小楼
(2)故国:被灭亡的南唐
(3)堪:忍受
(4)朱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5)君;词人自指
(1)梦回:梦醒
(2)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3)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4)麾下:部下,军队
(5)炙:切碎的熟肉
(6)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指军中乐器
(7)翻:演奏,奏出
(8)沙场:战场
(9)作:像……一样
(10)的卢:良马名
(11)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地弓弦发出的响声。
(12)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13)天下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