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3:50:27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现代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7(重点)(难点)结合史料领悟诗人在文革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了解诗歌的动人之处在于真实的表现个人情感的艺术特征。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当代著名诗人。20岁时写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年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有诗集《相信未来》等。这首诗作于1968年12月20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1968年,他离开北京,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诗人在奔赴异地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来几经修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成为六七十年代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因为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代人的迷茫、彷徨和心痛,所以曾经在插队知青中辗转传抄,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也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缀扣子 绷带 绷脸 绷亮
卷土重来 手不释卷  zhuìbēngběngbèngjuǎnjuàn语境记忆法:记少余多法:做动词讲或者做名词讲意思与“筒形”有关时读juǎn,其余读juàn。窗líng ( ) bēng( ) 紧棂绷1.剧烈:
猛烈。
剧烈、强烈辨析:二者都有“气势大、力量大”的意思。“剧烈”侧重于自然变动、体育运动等方面。如:饭后不宜做剧烈运动。“强烈”侧重于人的言论、感情等方面。如:他的建议遭到大家的强烈反对。
2.骤然:
突然、忽然。骤然、突然辨析:两个词都指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骤然”形容急剧、迅速。语意较重。如: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突然”则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如:傍晚时分,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暴雨眼看就要来了。
3.窗棂:
窗格子。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根据你个人的理解,说说题目的含义【答案】此题运用标题含义分析法。题目中“四点零八分”是火车开动的时间,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是诗人记忆中最深的一道印痕,同时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此时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以此为题目表现出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2. 诗人反复强调“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何作用?【答案】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是为了强调突出这是特定的历史时刻,是诗人个人命运的分水岭。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你能不能把诗歌的情感脉络梳
理一下。【答案】第一诗节 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
第二诗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第三诗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第四诗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第五诗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1.诗歌第一节,诗人用的反复的修辞手法,统观全诗,诗人为何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答案】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背景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2. 朗读第二诗节,火车开动了,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只是“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试着联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与诗人的感受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答案】这里,没有歌声如潮、锣鼓喧天的虚假场面,没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 挥手送别的景象, 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3.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答案】因为“我”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 “我” 不愿意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疼痛。4.“——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这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告别声浪之高、离情别绪之浓,仿佛要把车站卷走,可见声势之浩大、场景之惊人。不是“我”要离开,而是北京在移动,表现了“我”在此时多么留恋北京。阅读方法解密夸张表达效果法。
夸张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烘托气氛,增强语言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一般答题模式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明了……此处用一个“卷”字突出声浪之高,写出送行人之多,表现诗人对北京依依不舍之情。5.诗歌第五节,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是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你能不能体会得到诗人此时的内心情感?【答案】这个错觉仿佛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这写出了诗人自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6.朗读诗歌最后两节,你感受到了什么?【答案】最后两节,诗人直接抒写自己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再次挥动手臂”,在诗人眼前,北 京已和母亲叠合在以下,他想“抓住她的衣领”,对这她“大声地喊叫”,让她永远记着自己。茫然之中,诗人绝望地伸手乱抓, 仿佛落水者去抓一根救命稻草, 本想抓住命运, 但是抓住的只是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 这里,诗人刻画出的是那个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动荡、惶惑,却不乏深沉的忧患。重难点小结20世纪,在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整整浪费了80年,在为我们主义的正确与否,政党的合法地位而无休止的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当,几代人为虚无的政治牺牲了他们宝贵的青春。 政治家在大谈主义的时候, 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咏叹就赤裸裸地表露出来。好在,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相信新生的生命力量一定能战胜腐朽的黑暗力量;坚信人类良知的伟大力量;他们是民族的精魂,也在努力保住人类最后的良知,就像他们的诗文所说的一样,请救救孩子吧,请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答案】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 都出现国一股不小的 “知青文学热”。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独特的经理和感受。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1.【主题探究】如何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和主题内涵?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时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点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答案】这首诗敏锐地抓住了个体“我”的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地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的神话褪去了灿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悲哀与人性的永恒的喟叹赤裸裸地表露出来。2.【难点探究】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幻觉意象来表达心声的?四点零八分→依恋不舍
火车离开北京→迷惘失落
幻觉叠合→眷恋母亲
告别亲人→回归现实
物我颠倒→漂泊无依
依恋北京→惶惑忧虑这首诗通过对作者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北京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等诸多心理感受。1.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
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作为“我”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大,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
2.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感受进行描写。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亲人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写离别之诗句:
1.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
2.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3.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4.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5.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 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6.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7.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罗隐《魏城逢故人 》一、“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诗人在这一瞬间感到无比的失落,似乎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和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点拨:扣住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二、1.在即将离开北京的一刹那,诗人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也许包括对北京和母亲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剧,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
2.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我”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疼痛。3.“妈妈”和“北京”叠合,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4.这里的“最后”是与北京见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惜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么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诗人对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表达。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