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的序和跋课件(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9.《家》的序和跋课件(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3:52:36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曾写过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就是著名作家李尧棠,笔名巴金。今天我们来学习他为《家》写的序和跋。序和跋《家》的序和跋9(重点)(难点)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
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写成了中篇小说
《灭亡》,发表时开始用巴金这一笔名。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都是作者极为熟悉或有感触的。《家》的序写于1931年4月,从中可以看出《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家》的跋写于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之际,此时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有了较大的变化。两文对照读,可以看出作者对不合理制度的控诉,对“五四”时期新青年革命精神的歌颂。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为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家〉的序和跋》中的序是自序。序一般放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内容大多是评价、鉴定、考证性的。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洁有力,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跋巴金,这个出生在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少爷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在19岁的时候挣脱了封建的桎梏,从四川老家出走。1927年,巴金跑到巴黎,想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1928年他在巴黎拉丁区一个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带着寂寞与痛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灭亡》,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29年回到祖国之了解巴金后,巴金进入他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巴金致力于世界语运动,晚年又再度在其中投入大量心力。十年浩劫中,巴金被当成“大毒草”受到猛烈的批判。在巴金的晚年,他倾注全部人生经验创作了《随想录》,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以及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并且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妥当 序跋 吐露 说教 憎 稚
硕果累 累 日积月累 劳累
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语境记忆法:记少余多法,“鲜”作“少”讲时读“xiǎn”,其他情况都读“xiān”。tuǒbálùshuōzēngzhìléi léilěilèixiānxiǎn累zhuì( ) zǔ zhòu( )   
tuǒ( )当  fēi( )页赘诅咒妥扉1.摧残:
使蒙受严重损害。
2.诅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3.积愤:
郁积在心中的愤慨。
4.周密:
周到而细密。
周密、严密辨析:两个词都有“周到”的意思,“周密”着重指周到,没有遗漏,不疏忽大意,常形容人的行为。如:在他的周密部署下,犯罪分子被一网打尽。“严密”指客观事物间结合得毫无空隙,也指人们做事毫无疏漏,或形容组织、逻辑、结构等没有疏漏。如:这部小说结构严密,文字优美,形象丰满,深受读者喜爱。
5.累赘:
文中指文字不够简洁。
6.泉源:
泉水的源头。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家〉的序和跋》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整体把握课文,说说作者认为《家》的缺点是什么?【答案】作者看来,《家》缺少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没有更明确的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来。2.找出序和跋的中心句,并说说它们表达的意思。【答案】(1)序的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2)跋的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1.课文第1段引用《复活》扉页上的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用写在《复活》扉页上的一句话,表明自己几年前对生活的认识,引出下文对生活的议论。2.第4段“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这句话有何深意?
【答案】本句中的“海”是指人们理想的生活,激流“流到这海里”是说人的理想中的生活的实现。人们都向往一种理想的生活、自由的生活,然而这种美好的生活如何、何时才能实现,就无从知晓了。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3.《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答案】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
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4.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答案】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5. “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句话揭示了文学创作与生活才能在着怎样的关系?【答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家只有有了切身的生活体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6.结合“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这句话,谈谈巴金写作《家》的动机。【答案】作者对于不合理制度的“积愤”借助创作 《家》吐露出来,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封建家庭及社会根源 的强烈不满,作者也借此启发新时代的青年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7.作者把自己的三部小说称为“激流”三部曲,课文中也多次提到“激流”,请问,“激流”到底有什么含义?【答案】文章多次提到的“激流”,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决心和投身于五四运动潮流的热情。8. “控诉”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此题运用分析感情法。“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恶意摧残年轻生命的不合理制度的愤慨之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重难点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讲到了作者的创作体验:“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正是由于巴金目睹了生活中那些悲惨的结局,目睹了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才使得巴金的《家》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富有生活气息。 9.为什么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答案】 写《家》就是为了控诉垂死的旧制度,而作者写“跋”时,旧制度已经被消灭,新中国已经成立。10.作者两次写到“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此题运用扣中心理解句子含义法。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以及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作者反复强调,让我们看到他的精神和信仰都没有改变,就是坚决与生活“搏斗”。【答案】“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1.【主题探究】《〈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答案】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充满激情。不同点是在序文中,整篇表述基本都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而在跋文中冷静的思考渐趋主流,其中有热情奔放的陈述,也有切中要害的分析。
阅读方法解密:比较文章异同法。 这是阅读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回答此类问题通常从感情表达、写作技巧、题目、线索、中心、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方法、 结构特色等角度入手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并分别举例说明即可。本题主要从感情和写法两个角度比较。2.【难点探究】比较序文和跋文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异同。《家》的
序和跋 生活→搏斗
序 生活→激流 征服生活
文学→生活 控诉制度
跋 表达情感 批判旧社会
青春愿望“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与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用更明确、更犀利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和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1.本文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
全文基本上都是充满激情的表述,也有切中要害的分析,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其感染。
2.比喻鲜明、生动,富有哲理。
把生活比作动荡的激流,形象、贴切。家是一副永远画不倦的风景,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家是一本永远读不够的好书,每一篇文章都记载着刻骨铭心的亲 情,每一首诗歌都凝聚着亲人间相互关爱的温暖;家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和思念,每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都盼望叶落归根,每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刻有谁不想着回家?一、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激流;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激流;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点拨: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二、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社会、旧制度。作者写“跋”是在1953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三、示例:我认为:真实的情感是创作的生命。作家的情感是创作的源头,作家在写作时内心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一种想表现的愿望,在创作时投入感情,写出来的东西才足以打动读者,感动自己。四、读书札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