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9.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9:18:06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王安石是一位文学家,他也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变法)对,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司马光曾多次写信质疑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也写了一封信回复司马光的质疑,这封信就是《答司马谏议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答司马谏议书
29
(重点)
(难点)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
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
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王安石变法,以图富国强兵,抑制了大官僚和地主豪强的特权,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反对尤为激烈。他不遗余力地诋毁新法,攻讦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月,致书王安石,要求罢新法、复旧制,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目的是富国强兵。内容大致分为理财、强兵、育才三个方面。理财方面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强兵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育才方面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神宗一死,新法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了国库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
王安石变法
怨谤
难壬人
胥怨

读一读字音
bàng

nàn
盘gēng(
) 会wù(


写一写字形


(一)通假字
1.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
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疏)
(二)古今异义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谦词,私下。 今义:偷窃,偷盗。
2.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指多次重复。

文言知识积累
3.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情意诚挚。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三)一词多义
1.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情,名词)
2.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计划,主张,名词)
度义而后动(duó,考虑,动词)
3.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动词)
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接受,动词)
4.见: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看见,动词)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在外面,动词)
5.特: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只是,副词)
后特征为洛阳令(特别,副词)
(四)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以好处)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点拨:“非”,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点拨: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应为“为何”。
(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点拨: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
(六)名句积累
1.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答司马谏议书》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画出来。

用着重号标出你有疑难的词句,并尝试解决它们。
答司马谏议书
原文:
①某启①:昨日蒙教②,窃③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④每不合,所操之术⑤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⑥,
终必不蒙见⑦察,故略⑧上报⑨,不复一一自辨。重念⑩蒙君实视遇

,于反复 不宜卤莽 ,故今具 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也。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但商讨政事往往意见不合,这是我们所持的见解有很大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必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简单地写此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译文:
①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启,陈述,述说。②蒙教:承蒙赐教。③窃:谦词,私下,代“我”。④议事:讨论国事。⑤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⑥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⑦见:被。⑧略:简略。⑨上报:回信。⑩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往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卤,通“鲁”。 具:详尽。 见恕:意思是原谅我。
注释:
原文: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①。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②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③、生事、征利④、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⑤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⑥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⑦邪说,难⑧壬人⑨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⑩其如此也。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来修改它,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滋生事端;为国家理财,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不能叫作不接受意见。至于有很多怨恨和非议,我本来就料到会这样的。
译文:
①名实:名义和实际。②得:获得,指对“天下之理”获得正确的认识。③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④征利:取利,与民争利。⑤修:修改,修正。⑥举:推行。⑦辟:排除,驳斥。⑧难:责难,批驳。⑨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⑩固前知:本来预先知道。
注释:
原文: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①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②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③然?盘庚之迁,胥怨④者民也,非特⑤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⑥。度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⑧斯民⑨,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⑩,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为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要出力帮助皇上对抗这些人,那么他们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的人是老百姓,并不只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是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的,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过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只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译文:
①恤:考虑。②量:估量。③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④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⑤非特:不只是。⑥度:计划,主张。⑦度:考虑。⑧膏泽:给以好处。⑨民:百姓。⑩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注释:
原文:
④无由①会晤,不任②区区③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
译文:
①由:机缘,机会。②不任:不胜。③区区:情意诚挚。
注释:
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作者接到长信后,原来不想对信中指责的事一桩一件地自我辩解,便简短地复了一信,但又考虑书信来往上不应草率,还是详细说说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于是便又写了这封回信。
1.
作者摆出的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将司马光的长篇大论加以提炼,归纳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标,明确了下文要批驳的观点。
重点品析第2、3段
2.
作者是如何一一驳斥对方的观点的?
【答案】对于前四点的驳斥,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理足气盛,针锋相对,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符实;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诉对方,早就料到会这样,不值一提。这样举重若轻,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答案】对“致怨”的驳斥,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需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质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4.“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这句话运用反问语气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此题运用反问句表达效果法。以反问语气,强调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估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突出了改革的正确性及“我”改革的决心。[本单元《周公诫子》一文中结尾处运用到此技法,加强肯定语气,发人深思,使论述不容置疑,突出中心。]
5.作者列举盘庚迁都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举盘庚迁都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作者坚持实施新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6.如何理解“如君实责我……某之所敢知”的含义?
【答案】此题运用扣中心理解句子含义法。这是两个假设分句,前一分句退一步假设,后一分句暗示改革的决心,并旁敲侧击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两个假设分句柔中带刚,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决绝的态度,措辞委婉而坚决。 
重难点小结
第2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3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答案】此题运用分析论证思路法。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即所要驳的谬论,然后逐一分析,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对前四点的驳斥,以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驳的态度,举重若轻,风度尽显。
1.【手法探究】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
【答案】这封书信行文婉转,但骨子里却十分刚强;笔调从容,写法上又针锋相对,既注意分寸又文笔犀利;既不失赠答之礼又表明决心的坚定。它表现了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王安石文笔的老练、精悍。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安石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
2.【难点探究】这封书信在语言、写法上有何特色?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论辩风格?试作简要分析。
不可调和的;在爽直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
谤”的同时,却婉转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决无后悔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分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力争“大有为”的决心,并旁敲侧击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坚持变法,绝不动摇
答司马谏议书
写信缘由
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结语
本文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指责自己变法的书信而进行的答复。信中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抨击了保守派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现状。在既尖锐又委婉地批驳司马光的意见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1.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说理透彻。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斥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赅,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举出根据进行反驳。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举盘庚迁都的例子进行说理。
王安石经典名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一、
1.
全文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进行反驳的。文章第2自然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进行逐一批驳。这段话共有三个层次,开头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即“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然后摆出下文要驳斥的观点,即司马光在信中所列举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逐一进行了批驳。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了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
示例:同意。王安石有感于时弊而主张改革、推行新法,“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是为国为民谋福利。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2.对“致怨”的驳斥,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之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了。接着指出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现状,然后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这样举重若轻,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胆略。
点拨:抓住文章的行文思路来分析作者反驳的过程。
二、
1.
游处:交往共事 每:常常
2.固:本来
3.恤:考虑
4.无由:没有原因,没有机会
点拨:注意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三、
1.
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2.现在您所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侵犯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进谏,因此导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3.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那些人又怎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4.如果说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情,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于领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