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
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2、作者简介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3、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4、名家品评
可我在重读这些散文时的感受,却一点也放松不起来,作家的锐利思想.对人对事的态度,甚至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是那么深沉。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强烈的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像重重的蜗牛壳压在身上,对一切事物都要去分析去思考,都要去弄出个对与错,都要找出个理来。我曾经说过,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她写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处处都表达抒发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你就看看张抗抗一些散文的题目吧:《谁能感觉思想的重量》《无法抚慰的岁月》《以思想悦己》《地下森林断想》《埃菲尔铁塔沉思》等等,无处不让你感受到她的思想、情感的流动。
——《头脑对灵魂的诉说——读〈张抗抗散文〉》(张鹏飞)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 袅袅 鼎盛 沙砾 万籁俱寂 啾啾 镜泊湖 嶙峋 瘠薄 郁郁葱葱 沉湎 吝啬 徘徊 窥测 愤懑 孱弱 簌簌 崛起
2、解释词语。
浩瀚:
黑黝黝:
袅袅:
沉默寡言:
鼎盛:
山崩地裂:
万籁俱寂:
啾啾:
嶙峋:
瘠薄:
郁郁葱葱:
沉湎:
吝啬:
徘徊:
隐姓埋名:
愤懑:
孱弱:
簌簌:
崛起:
3、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20段):
第三部分(21~27段):
4、找出文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合作探究】
5、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6、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7、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8、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公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9、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10、对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应如何理解?
11、“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我们应受到怎样的启迪?
12、结合选文,写出本文的主题。
【主题阅读】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
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失去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1几十年过去,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
○17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18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3、 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14、第⑧段画线句“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作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15、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17、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拓展提升】
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学习了本文,你也写一篇与森林有关的段想。
【教(学)后记】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
浩瀚无垠hàn yín 袅袅niǎo 鼎盛dǐng 沙砾lì 万籁俱寂lài 啾啾jiū 镜泊湖pō 嶙峋lín xún 瘠薄jí 郁郁葱葱cōng 沉湎miǎn 吝啬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窥测kuī 愤懑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 崛起jué
2、解释词语: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沉默寡言:不爱说笑。
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
孱弱:瘦弱。
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崛起:兴起。
3、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4、 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合作探究】
5、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6、(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必须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7、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
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8、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精读精练】
9、描写了现时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以及作者的感受。
10、这两句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引导读者回味上文的内容。
11、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12、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主题阅读】
13、(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14、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15、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强)。
16、要点: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17、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