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枣儿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枣儿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5: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枣儿
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知识,体会剧本通过人物动作和表情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
阅读课文,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讨论剧本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
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题目解读: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4.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家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黑宇注音。
蓦(
)然回首
匾(
)子
囫囵(
)吞枣
翘(
)首仰望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踌chú(

咀jué(

nán
nán(
)自语
童yáo(

dǎn(
 )去
niè(
)手niè(
)脚
3.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1)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4、《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5、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6、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7、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8、如何理解本文的思路内容?
【精讲点拨】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9、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10、“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1、“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12、“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13、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主题阅读】
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4、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15、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16、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17、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18、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拓展提升】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用多媒体播放。(博客上有)
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19、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20、如果你是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或者广告中老人的亲人、女孩的父亲,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教(学)后记】
第十五课
枣儿
1、mò
biǎn
húlún
qiáo
2、躇

喃喃



3、略
4、老人:他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激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又有所失落。
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
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5、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例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 ”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
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6、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第一次是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第二次是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都不知道,竟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不但不嫌脏,还感到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第三次是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老人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如果把后两次合为一次,也可以说老人有两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7、老人是对男孩是非常关爱的,这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现了自己对于儿子的亲情。
8、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
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9、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10、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1、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2、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13、略。
14、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15、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16、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17、残酷、凶狠、蛮横。
18、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19、略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