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谈生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谈生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5: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强大感官冲击作用;
2、创设情境,以优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优美抒情散文。文章情感真挚深邃,哲理性很强,如能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对于洞察生命本质,培养生命意识,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将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二、介绍作家、作品
冰心(1900.10.5—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1、听配乐朗读带感知课文,大屏幕出示问题,边听读,边思考。
(1)本文都把生命比作了什么 从几方面来写的 语言上有无明显标志 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问题1明确:文中作者说"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文章从三层来写的。第一层"开头……也不敢信来生";第二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第三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作用: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尤其本文谈的又是很抽象的事物一一生命、人生。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作者用了两个非常恰当而又形象的比喻:生命像一江春水,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但水与树又是互不相联的两种事物。怎样把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呢 作者以唯物主义态度用了这样两句重复的话总结这两个比喻段:我不敢说,也不会说,也不相信有来生。我说的是从生命的降生到结束,谈的是亲身的经历、感情,让青年人把握现在。
语言标志:①然而我不敢说……也不敢信……过渡..
②然我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散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去掉,材料就散了。这几句话既是主旨,也是连接手段。
问题2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学生放声地、感情朗读课文。
3.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然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适时点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对一篇文章粗读是为了整体把握全文,更重要的是要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
体昧和推敲重要词句对表达中心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
2.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体味。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做"树" 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 (分两大组,分别研究"水"和"树"。)
(2)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地方,并陈述理由。
(4)你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是否又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名句
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并明确:
(1)作者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
生命一一水、树。
(2)描写水和树时,都是根据这一事物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的象征意义描写特点
水的特点:水一一生命长河一一流淌的过程一一一复杂、曲折、多变
树的特点:树一一人生之树一一春秋四季一一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作者笔下的水和树与人的生命的规律是一致的。
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而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
(3)答案比较宽泛,可欣赏准确优美的语言,
可欣赏富有哲理的议论,可欣赏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有自己的看法、心得即可。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对比、感悟,提高欣赏品位。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人生比作"月亮",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幸福、苦难比作"月有阴晴圆缺",正确对待"此事古难全"。
水一一顺逆;树一一盛衰;月一一一阴晴圆缺
3.理解课文的深刻意义。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小结:
作者回顾一生的沧桑历程,
用象征的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生命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可用学生自身经历,调动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旧课,导入新课:
1.指出不同层次的三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一部分,朗读完毕,师生共同评价。
(激励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
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课文中写水、写树都是就着事物自身规律来展开描写的。请你找出其中相应的句子。
3.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人生的真谛是不可能永远快乐,也不可能永远痛苦。
遇到困难时要不灰心,要勇敢乐观有韧性,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山穷水尽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时,也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清醒理智地认识到人生应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说说课后练习三中两句话的象征意义。
由对第二句的揣摩、分析过渡到体验反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之路;③张海迪战胜病魔,耗时·四年创作长篇小说《绝顶头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就病魔缠身,但没有荒度放弃生命而是坚持写作,呼唤生命;⑤可以引用"实话实说"节目,感受坚强的张默然的故事。
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尤其是遭遇不顺的时候,更不能被厄运压倒。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教师可视情况选。)
三、体验反思
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
你已经尽全力学习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的情绪、思想状态是怎样的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 为什么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说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激励主流,互相感染。)
教师小结:在人生旅途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
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坚持前行,也会成功的。
四、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怎样面对一一一(胜利、困难……)
2.我怎样直面现实中的一一一(苦难、真实、丑恶……)
板书设计
谈生命
《谈生命》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枭鸟
(
)
羞怯(
)
荫庇(
)
芳馨(
)
chán岩(
)
云yì(
)
骄shē(
)
二、课文内容感悟:
1、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各有什么侧重点?
2、文中表明生命本质的句子是

表明对待生命态度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江春水——
生命长河


揭示生命的本质、生命规律
人生之树
一棵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