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课件(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诗两首课件(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9:26:22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诗诗两首1(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思乡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初回国后, 在上海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创作诗歌,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 诗风沉雄, 情调忧郁而感伤。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等。“土地” 和 “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艾青原名蒋海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名字。艾青笔名的来历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到了晚年,于右任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余光中返回大陆20多次,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右任与余光中的思乡之路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嘶哑 腐烂 悲愤
假如 假期语境记忆法:语境记音法,假如现在给我一个长长的假期就好好了。yǎfǔfènjiǎjiàHóu( )咙 坟mù( )
lí( )明喉墓黎1.嘶哑:
声音沙哑。
2.悲愤:
悲痛愤怒。
悲愤、激愤辨析:同:两词都有极为生气、恼怒的意思。异:“悲愤”侧重于悲痛愤慨。“激愤”侧重于激动愤怒。例:(1)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的眼里流露出悲愤。
(2)他杀人放火的恶行引起了群众的激愤。
3.激怒:
刺激使发怒。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诗两首》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我爱这土地》
1. 诗中作者以什么自喻?它在歌唱什么?【答案】诗人以小鸟自喻;
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2.诗人歌唱土地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乡愁》
1.诗人借助哪几个意象来抒情?【答案】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这首诗写了诗人的哪两种愁?【答案】乡愁、国愁。 品析《我爱这土地》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答案】“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阅读方法解密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等。答题思路:第一,分析词性、感彩等;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涵的感情。答题模式一般是: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特点)”的模式回答。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答案】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答案】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重难点小结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诗人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品析《乡愁》
1. “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答案】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 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答案】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重难点小结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乡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答案】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1.【难点探究】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答案】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2.【难点探究】《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第1节
第2节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直抒胸臆,表达“我”
对祖国深沉的爱盼望祖国
早日统一
盼望亲人
早日团聚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母子情 夫妻情 生死别 家国恋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我爱这土地》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乡愁》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我爱这土地》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乡愁》
1.借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新颖独特的意象,让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完美的形式,富于建筑的美。
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诗节句式整齐;变化就是注意了长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整齐外形中有参差之美。同时,作者采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是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我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家书, 一句乡音, 往往让我们激动不已。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走多远,请记住回家的路。一、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得较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家国之思。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点拨:此题意在引导同学们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二、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这土地”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做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后,深爱祖国的痛切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三、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地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点拨:抓住本诗中的四个物象,结合四个阶段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四、余光中的《乡愁》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无此限制;余诗在表达上以时间作为线索,席诗以意象为主体现主题;余诗由浅入深,层层铺叙,席诗描绘了一幅幅画面,运用想象细腻地表现了乡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