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说
蒲柳人家(节选)
6
(重点)
(难点)
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感知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重点)
刘绍棠(1936-1997),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北京人。他幼年成才,被誉为“神童作家”。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集《鹧鸪天》《烟村四五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长篇小说
《春草》
《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
丝》等。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
刘绍棠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那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哺育过他、让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着垂柳的河岸,这河滩旁的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蒲柳人家》诞生了。
故事背景为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了两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叉,记述了运河边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蒲柳人家》简介
剜
腌臜
一气呵成
唿哨
咯吧
呱呱坠地
隐匿
如坐针毡
影影绰绰
捯气
断壁残垣
恒心
一
读一读字音
wān
ā
zā
hē
hū
kā
gū
nì
zhān
chuò
dáo
yuán
héng
语境记忆法:偏旁辨字法,与“土”有关为“垣”,与“心”有关为“恒”。
gǎn(
)面
荣yīng(
)
nì(
)歪
名huì(
)
戏xuè(
)
二
写一写字形
擀
膺
腻
讳
谑
三
记一记词义
1.腌臜:
脏;不干净。
腌臜、肮脏辨析:同:两词都有“脏、不干净”的意思。异:“腌臜”为方言词语,还有“(心里)别扭;不痛快;糟践;使难堪”的意思。“肮脏”还可以比喻卑鄙、丑恶。例:(1)鲁提辖怒骂镇关西为腌臜泼才。(2)他实在是厌倦了这世界的肮脏与丑陋。
2.隐匿:
①隐瞒;②隐藏;躲起来。
3.戏谑:
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4.妙手回春:
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例句:刘医师妙手回春,治愈了很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5.攀高枝儿:
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6.天伦之乐:
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例句:对于老年夫妻而言,天伦之乐替代不了相濡以沫。
7.如坐针毡:
形容心神不宁。
如坐针毡、芒刺在背辨析:同:两个词语都用来形容心神不宁。
异:“如坐针毡”程度上要更深一些。
例:(1)孩子生病住院了,家长如坐针毡,一刻也不能平静。
(2)这件事成了他的心结,十年过去,回想起当年的责难,他仍然如芒刺在背。
8.断壁残垣:
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例句:许多被纳入保护修复的文物古迹,竟突遭强拆,变成了断壁残垣。
9.望眼欲穿:
形容盼望殷切。
例句:不少地区出现了干旱,让我们望眼欲穿的春雨何时才能到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蒲柳人家(节选)》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答案】何满子
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2.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怎样分?
【答案】第一节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第二节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1.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天气炎热,为何满子被爷爷拴在立柱上的情节渲染氛围。
重点品析第一部分(1-14段)
2.课文第5段写兜肚的“讲究”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了奶奶要何满子穿花红兜肚的原因,展现了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表现出奶奶对何满子的疼爱。
3.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白描的方法,生动活泼、干脆利落的短句,不仅读起来极富节奏感,同时更把一个性格泼辣爽朗、豪放率直的农村妇女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阅读方法解密
白描作用分析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用于写景,能描摹出景物的特征,反映出作者的感情;白描用于叙事,能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用白描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此处运用白描刻画了一丈青大娘的形象。
4.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赏析这句话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现了一丈青大娘仗义执言、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
5.
课文写一丈青大娘横扫纤夫、并且大骂不止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处:“咯吧一声”折断河柳,“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其威风可见!通过细节描写,把一丈青大娘的豪侠之气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处:船老板请了四个人,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一细节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刚正不阿、倔强固执的性格特点。
6.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
满子。”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这是一个过渡句,“能镇八方”的一丈青大娘却管不了何满子,衬托出何满子的顽皮及其在奶奶心中的地位,自然地引出下文。
7.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
命根子。”试分析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目中的地位,突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比喻生动形象,用词活泼、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了乡土气息。
8.
赏析“等到天黑的时候,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这句话。
【答案】“一扔”扔掉了所有的担心和抱怨,一“叫”叫出了积久等待的焦灼和盼望,这一细节充分地流露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尤其是那一声“小祖宗儿”的呼唤真正喊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中的地位。
重难点小结
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一丈青大娘。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本文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9.
何满子的爷爷一出场,作者就对他的性格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分别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答案】①好说大话、侠肝义胆:从“自吹站在……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等可看出来。
②身手不凡:从“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等可看出来。
③爱面子、爱摆架子:通过“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可看出来。
10.
何大学问“在学问上下起功夫”包括哪儿方面内容?
【答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读书虚心求教、穿长衫扮斯文、虔诚地拜文庙。
11.
“何满子就像春蚕贪吃桑叶,一册唱本不够他几天念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何满子对知识接受的速度之快,同时体现了何满子的聪明机灵。
12.
“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何满子毕竟是不懂世道艰辛的孩子,正因为他不能理解,所以爷爷对他的冷漠让他很生气,反而和爷爷赌起气来。“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童天真、淳朴的特性。
13.
本文叙述何大学问到口外赶马的不幸遭遇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答案】本题运用情节作用分析法。一是将时代背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何大学问这次赶马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上了口外,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蒙上了阴影。二是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何大学问回家后与一丈青大娘的争吵并不是针对一丈青大娘的,更多的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满和仇恨,这充分体现了何大学问疾恶如仇、热爱祖国的特征。
14.
文章结尾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设置悬念,“救命星”是谁?为小说第三部分写望日莲埋下伏笔。
【答案】一丈青大娘与何大学问这两个人物形象性格中的共同点有:①两人都好面子。比如一丈青大娘不愿与儿子儿媳妇分家,还为分家的事与儿媳妇闹得不愉快,是因为怕分家丢脸。而何大学问好面子的性格就更明显了,比如他本来挣钱不太多,但每次出口外后归家,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还要借钱大摆筵席。
②两人都淳朴率真,爽朗豪放。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的精彩情节活脱脱地表现了她的率直豪情,而何大学问更是豪气干云,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
1.【难点探究】分析一丈青大娘与何大学问性格中的共同点。
目,一副关公相貌”,尤其是他“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连偷马贼都“躲他远远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豪气。
③两人都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纤夫们赤身露体,为村里年轻姑娘媳妇们着想,一丈青大娘就管上了这件“闲事”,平日生活里她还经常给村里人接生治病,这更加表现了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何大学问更是侠肝义胆。“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他的仗义疏财和侠义情怀令人敬佩。
【答案】本文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
2.【难点探究】本文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手法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如多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蒲柳人家(节选)
泼辣胆大、刚正不阿
口苦心善、溺爱孙儿
侠肝义胆、仗义疏财
慷慨豁达、见义勇为
聪明伶俐、淘气顽皮
天真任性、自由自在
民族作风
民族气派
一丈青
大娘
何大
学问
何满子
小说通过塑造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生活在京东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热情地歌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农民。
1.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富戏剧性。
小说用巧妙的夸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的炎热、长命锁的沉重等,尤其是对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描写。本文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极具喜剧色彩的夸张,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小说的语言极富乡土气息,又兼有说唱艺术的特点。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另一方面,小说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二者的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3.倒叙开篇,多用插叙。
本文采用倒叙写了一个“中伏大晌午”发生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缚,设置悬念,然后一步步解开悬念。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突出重点,使行文自由流畅。如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了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写婆媳之间的矛盾,再现了奶奶爱孙如命的形象。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一、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儿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因此称呼她为“一丈青大娘”。爷爷的外号则带有戏谑的意味,也含有尊敬的成分。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同时他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略。
二、
1.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何满子在一丈青大娘心中的地位,凸显了一个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3.这段话中,“名讳”等是书面语,“叫得山响”等是民间口语,二者的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4.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类似语段及体会略。
三、
略。
点拨:任何一篇作品都不会凭空产生,它定会与一些和它有关的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此题,要把课外阅读的知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