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课件(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9.鱼我所欲也课件(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19:36:32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说“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古代散文鱼我所欲也193. 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 1. 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2. 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
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有
《孟子》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
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
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
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
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
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
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
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
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
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
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
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
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虽有局
限,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
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古代散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它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从散文到骈文;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到晚明小品;从汉大赋到东汉魏晋抒情小赋,到南北朝骈赋、唐朝律赋、宋代文赋,这些变化既是文化内部的演进,又往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古代散文式多种多样。内容上,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
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
婚姻爱情,无所不写。体制上,有奇句单行的散文,
有骈文,有辞赋。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
类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
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
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
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
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简介所恶 蹴
苟得 不屑wù xiègǒu cù一dān ( ) 食 一豆gēng ( )箪羹(一)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感激
(二)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一种食器;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容量单位;今义:一种计时工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这种;今义:动词,联
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
者的种类、属性
4.向为身死而不受
古义:从前;今义:方向
(三)一词多义
1.则: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连词
得之则生 就,副词
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名词
得之则生 生存,动词
3.得: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激,动词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动词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甚”的状语“于生者”后置,
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何”作动词“加”的宾语,正
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3.省略句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的后边省略了宾语“礼义”
(五)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六)名句积累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鱼我所欲也》课文朗读. 勾画出作者的论点,标出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原文:①鱼,我所欲也,熊掌①,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②,舍③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④于生者,故⑤不为苟(ɡǒu)⑥得⑦
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
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所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译文: 原文: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huàn)有所不辟也。如使⑧人之所欲莫⑨甚于生,则⑩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这个原因,有译文: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而不采用(的人)。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①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②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③舍:舍弃。④甚:超过,胜过。⑤故:所以。⑥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⑦得:得到。⑧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⑨莫:没有。⑩则:连词,那么。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注释: 上文反问的结果。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不仅,不只。 ?贤者:贤人。?是心:这种思想。 ?皆:都。 ?之:代词,代指上文的“是心”。 ?丧: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原文:②一箪(dān)①食,一豆②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③得则死。呼尔④而与⑤之⑥ ,行道之人⑦弗受;蹴(cù)尔⑧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
到就会死。(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
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
物)踩踏过才给人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译文: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③弗:不。 ④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⑤与:给。 ⑥之:代词,代指人。 ⑦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⑧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注释: 原文:③万钟①则②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③我何
加④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⑤我
与(yú)?乡⑥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⑦亦不可以
已⑧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⑨。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译文: 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天性。①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 ②则:就。 ③于:对于。 ④加:增加,指
带来好处。 ⑤得:现在写作“德”,感激。
⑥乡:从前。 ⑦是:这,这种做法。 ⑧已:停止,结束。 ⑨本心:天性,天良。 注释: 课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论证
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段),举例
论证(第二、三段)。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2.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答案】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
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
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
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
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
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
“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案】 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
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
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
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
“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
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
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
权,杀人放火等。 3. “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非独贤
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答案】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
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重点品析第3段4.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
何作用?
【答案】此题第二问运用排比句表达效果分析
法和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先用了一组排比
句,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弘;再用一个反问句, 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
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
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辟,论证雄辩。 5. “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答案】 “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
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重难点小结 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6. 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难点探究】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
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案】首先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为喻,运用比喻论证,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形成了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证了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要“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在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紧跟着在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例子,“向”与“今”不同的做法形成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反面举例:万钟分析论证:假设推理,“义”重于生,“不义”甚于死得出结论:“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正面举例:食、羹呼尔乡弗受蹴尔乞人不屑“义”之存在行人弗受今为之(对比)失其本心舍生取义 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1.语言流畅,气势恢弘,感情悲壮而高亢。作者善
于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
势,使论证更有力,感情更充沛,读来痛快淋漓。
2.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论证严
密,有说服力。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
取义的重要性;接着又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论证,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孟子名言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④尽信书不如无书。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略。 点拨:理清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把握本文的主旨,对自己的观点要找出充分的理由。一、1.两个“与”意思和用法都不同,前一个“与”读yǔ,动词,给;后一个“与”读yú,通“欤”,语气助词,表示反问。
2.两个“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意思、用法不同,前一个“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后一个“而”表修饰,可不译。
3.两个“于”词性相同,都是介词。意思、用法不同,前一个“于”的意思是“比”,表示比较;后一个“于”的意思是“对于”。
4.两个“是”词性相同,都是代词。用法相同,意思稍有差别:前一个“是”的意思是“这种”,后一个“是”的意思是“这种做法”。二、语言特色: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语。
②大量使用排比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③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趣味。
点拨:谈语言特色,可从词语的使用以及修辞的使用上进行分析。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