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槁暴(pù) 跬步(guǐ)
句读(dòu)
金石可镂(lòu)
B.老聃(dān)
戕害(qiāng)
接触(chù)
锲而不舍(shě)
C.痴迷(chī)
宝藏(zàng)
郯子(tán)
骐骥一跃(yào)
D.积累(lěi)
沉溺(nì)
瞬间(sùn)
不计其数(shù)
解析:选B。A项,“跬”读kuǐ。C项,“跃”读yuè。D项,“瞬”读shù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资质
解析:选B。A项,②参:检验。C项,②徒:类。D项,①道:从师学习的途径、做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D。A项,①介词,用;②连词,表目的,来。B项,①介词,对,对于;②介词,比。C项,①代词,他们,指古之圣人;②副词,表推测,大概。D项,①②都是转折连词,却,但是。
4.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冷。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出生得比我早还是晚呢?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为此)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解析:选B。主谓不搭配,“年龄”不能“出生”,删去“的年龄”或改为“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孩子有了进步时,要及时表扬给以信任。
B.借新闻之名做广告的有偿新闻历来为观众所不耻。
C.中部地区虽然欠发达,但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D.去年黄河两次断流,今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这是大自然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解析:选A。A项,“给以”所带宾语只说给的事物,不能说接受的人,且多为抽象事物。B项,应换为“不齿”。“不齿”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的意思,“不耻”是不感到羞耻的意思。C项,“青出于蓝”意为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应改为“后来居上”。D项,“熟视无睹”与“再次”意义重复。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经典是人类的财富,能对人生内涵进行提升和扩展,能为人们带来教养,因而,也就成为人类最具个性化的成长或者成熟方式。
B.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是其发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跨境电子商务要实现发展,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C.国庆期间,青岛天价虾事件再次暴露了当前旅游市场由于监管不力,景区乱象丛生,任意宰客,一旦矛盾激化,会严重影响景区声誉。
D.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解析:选D。
A项,主谓搭配不当,“经典”与“成为……方式”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删去“重在”或“是关键”。C项,成分残缺,
“暴露”后缺宾语。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这是不同于案头年龄的另一种年龄在捣乱了。
A.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随之而来,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
B.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
C.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随之而来。
D.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
解析:选B。从事理的逻辑来分析,“几个月埋首于……之后”,自然就难以忍受(原因是“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就想释放自己。最后对这一情况进行总结(我知道……)。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孔子特别强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解析:该文段属于总分总结构,阐述“学与思相结合”的问题。首句为总起句,①处答案可从后句的“思而不学”“学而不思”“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推断得知;②处与前面内容构成转折关系,且由后面内容可知光学不思是不行的,推断出“思考同样不可忽视”;再从整段内容和末句可推断出③处答案。
答案:①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②思考同样不可忽视 ③既注重培养弟子的学习能力
9.按要求扩展下面的语句,以原句为总说,再写两个分说的句子,每句不少于20个字。(4分)
原句: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
答:
答案:(示例)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可以使我们具备较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集中精力钻研某一种或某几种专业书籍可以使我们在某一领域学有所长。
10.下面是江西“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除空白处皆为红色),请写出徽标主体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
答案:(1)要素:由红烛、数字30、汉字书法“师”构成。
(2)寓意:①红烛与汉字书法“师”的结合象征着教师的奉献精神;②数字30体现了从教30年的教师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③红色表达了从教30年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荣誉。
二、默写名句(7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答案:(1)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2)以为轮 (3)登高而招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闻道有先后
三、阅读鉴赏(47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3题。(10分)
读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简述这首诗的象征手法。(5分)
答:
答案:全诗从表面看,描绘的是一幅静谧可爱的自然图画: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池塘,不停地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么清澈,这是因为方塘的水从水源处不断地涌出来,从而形成了活水。而实际上,作者是有寓意的:“方塘”就像一本书,“共徘徊”的“天光云影”就像书中的丰富内容,而之所以会如此,全在于有“活水”,有新知涌来。
13.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什么哲理?(5分)
答:
答案:全诗实写的是读书时的感受。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或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只要你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才能才思不断,达到新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B.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C.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D.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解析:选C。从语法、虚词、句式、文言知识等判断。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解析:选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封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对是非曲直,他当面判断,事后从不再说;赞人全面,不遗漏特长;造访贤能者,列出其可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之用。
解析:选B。B项,“将帅专权”有误,应是“将帅和手下的偏将副将结党,不知训练检阅军队加强军纪”。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译文:
(2)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
译文:
答案:(1)改任西安县知县,有大户人家买地作坟场,掘开地碰到石头,又要索回原价。
(2)如果不用纪律来约束,并考核他们的勤勉懒惰,他们一定会成为后患。
娄机字彦发,是浙江嘉兴人。乾道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盐官县尉。(不久)母亲去世,娄机为母亲守孝,服丧期满,被调任含山县主簿。州府委派他治理铜城堤岸八十四处,当时在这里服役的民工有三千多人,娄机建房屋给他们居住,工具木料一概由官方供给。(措施实行后)百姓都非常乐意工作,二十天宣告完工。改任西安县知县,有大户人家买地作坟场,掘开地碰到石头,又要索回原价。娄机说:“假如挖到金子,那将归谁?”升为宗正寺主簿,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当时太子出宫跟老师学习,朝廷选择学官(老师),让娄机兼任资善堂小学教授。娄机每天对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又将历代侍奉双亲、修养身心、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的事,手抄献上,太子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每天早晚观看自省。遇事翻看了就明白,多有帮助。京城大火,娄机奉诏上密封奏章,强调说朝廷官员专事奉承,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对国家政策有所裨益;地方官员不称职,以致苛刻而使百姓财用困乏;将帅与偏将副将专事结党,却不知训练检阅军队加强军纪。娄机时年七十岁,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升为右正言兼侍讲,首先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令从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中各举荐可充边州将帅的一二人,(并由)皇上召问选拔,享受优厚待遇以行危急之事。娄机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说:“公正可以使天下信服,有权势的大臣因为私心膨胀,败坏国家伤害百姓,现在应该实行公正之道。”又说:“两淮招募勇猛的士兵,最困难的事不是招募新兵,而是管理军队。如果不用纪律来约束,并考核他们的勤勉懒惰,他们一定会成为后患。”便请求查核权势大臣、内侍太监等人没有收入官的家产,专门作养兵费用。升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时正是战争刚刚停止,信使开始往来,战争所造成创伤最严重,破败坏损到处都是的时候,娄机提出了很多弥合创伤有助于国政的政策。嘉定二年八月,朝廷颁布册立皇太子的诏命,娄机代理中书令宣读册命。娄机多次上疏请求辞职,皇帝不同意,皇太子派属官极力挽留他。娄机去世后,被追封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娄机进士登第之初,父亲娄寿告诫他说:“能够做官虽然是值得祝贺的事,但做官真正是不容易啊!”娄机抚育弟弟娄栋,他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娄机居住在乡里时诚恳待人接物,是非曲直当面判断,事后从不再说,人们都非常畏惧而信服他。他夸赞人才,不遗漏任何一点点特长,访问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及其可以任用的事实记录排列出来,以供选拔,他所举荐的,也不想让人知道。娄机精通书法,书信大多被人收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浏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俞平伯文集》)
18.结合全文,说明文中“读书的意义”的具体的含义。(4分)
答:
答案:①扩充知识,涵咏性情,修持道德;②关系到民族复兴,国运重光。
19.文中引用纪晓岚戏答乾隆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答案:①用典,增强文章的趣味;②说明人的逐利行为有历史性,为文章逐步展开有关读书的社会背景做铺垫。
20.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6分)
答:
答案:文字寄托着文化,从中我们可以通解先民的情思和智慧;文字在无形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文字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前途。因此,论述了文字和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21.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答案:(示例)作者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学校教育中重传授教导,轻潜修读书、深思钻研的弊病。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体悟,这说明了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读书的真意义,结果将会是慢慢地使学生丧失对读书求学的兴趣。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段时间,一部名为《天堂午餐》的6分钟短片在网上广为流传。片中男主人公为母亲做了一顿她期盼已久的午餐,但只能送往天堂了,因为母亲已猝然离世。这份迟到的孝心,让众多网友“瞬间泪崩”。短片的结束语引人思考:当你再等以后时,就已经失去了永远,亲情不能等待。每年清明,不乏有人大肆铺张,搞“坟头尽孝”。我们最好扪心自问:你对父母的“孝心”有没有迟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小小说。
【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概述了两个事例:一个是短片《天堂午餐》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是每年清明节期间经常上演的“坟头尽孝”滑稽剧。从题目的要求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点:①可以写记叙文,根据材料进行相似联想,写未能对长辈及时尽孝的遗憾和对“不能让孝心迟到”的感悟;②可以写小小说,编述一个祖孙三代均未能及时行孝,甚至虐待父母,最后自己年老时也被虐待的故事,表达“为人子女应善待父母,及时行孝”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