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旦期间,坐落于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块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内,游客人山人海,磨肩接踵,把圈(quān)养动物的铁栅栏围得水泄(xìe)不通。
B.刘备通过镇压黄巾之乱崭露(lù)头角,登上政治舞台,但面对强敌曹操,他选择韬光养诲,在筵(yàn)席上罗列叱咤风云的英雄,小心隐藏自己争夺天下的野心,以求麻痹对手。
C.针对当前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机制壁垒(lěi
),打破束缚人才创造力的条条框(kuāng)框。
D.走进泽国镇,道路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高楼鳞次栉(zhì
)比,美丽乡村如一幅幅优美画卷点缀(zhuì)在镇域各处……在过去的5年中,泽国镇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1917年,我和哥哥经宁波返回家乡(浙江余姚)。我们坐的轮船从上海起航。我们为了占住舱位,下午五点钟左右就上了船。水果小贩们成群结队地提了香蕉、苹果和梨上船叫卖。哥哥要买部分腐败的水果,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乙】
“不行,”我说,“买水果的钱固然省了,看医生的钱却多了。”
第二天天亮时,船在宁波靠岸了,码头上的喧嚷声振聋发聩。【丙】七、八个脚夫一拥上船拼命抢夺行李。一个不留神,你的东西就会不翼而飞。我和哥哥好不容易地在人丛中挤下跳板,紧紧地盯着脚夫们,唯恐他们提了我们的行李溜之大吉。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航
B.固然
C.振聋发聩
D.不翼而飞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触角的不断延伸、智慧应用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正在一点点改变乌镇这座古镇的面貌和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
B.体省比赛重在参与,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实现精神升华的重要途径,即便是买力十分悬殊的比赛,也依然是有意义的。
C.浙江围绕“保障G20争先锋、担当有为谋新篇”为主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攻坚克难“大比武大督查大考核”活动。
D.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等作出部署。
5.下面这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存在问题,请根据提供的信息进仃修改。(3分)
在2017年元旦到来之际,XX中学XX文学社经过热烈讨论,确定了“新常态、新气象”
这一征文主题,并于2016年11月25日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征文启事”。所有应征作品要求围绕既定主题,内容、体裁、字数不限.文学社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希望广大学生积极投稿。所有稿件要求投入文学社信箱。征文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
征文启事
为了喜迎元旦,xx文学社经研究决定开展征文活动。本次征文的内容、体裁、字数不限,不得抄袭。请同学们务必投稿。所有稿件请于2016年12月31日前上交.
xx中学xx文学社
2016年11月25日
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体现喜悦之情。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00字)(6分)
姑娘
小草
破土而出
步伐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把动态的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人事行为序列,这就有一个讲述角度的问题。在影视作品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拍摄的角度。在小说作品中,也存在叙述者讲述与观察事物的角度。叙事学界往往将这种角度笼统地称为叙述视角。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方面的创新性实戏以及叙事学、文体学等二十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叙事视角引起了人们极为广泛的兴趣。在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中,应该把叙述者讲述与观察事物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区分,因为在小说叙事文本中,叙述者观察故事与讲述故事并不是一回事。
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时叙事视角的论述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叙事眼光与声音的区分,直到1972年,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一文中才明确提出这种区分。小说理论家斯坦泽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情景:传统的全知叙事,叙述者就是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热奈特认为斯坦泽尔所区分的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在叙事眼光上并无差异,因为两者采用的均为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叙事声音:第二种类型中的叙事声音来自聚焦人物本人,而第三种类型中的叙事声音则来自故事之外的叙述人.这样一来,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就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分别存在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两个不同的实体之中.我们认为,所谓“叙事声音”是指叙述者讲述的声音,“叙述眼光”是指充当叙述视角的眼光,它既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在叙事视角中,眼光和声音有时是基本一致的.如我国古代的话本小说,故事由说话人讲述,也往往是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在有些第一人称小说作品中,眼光和声音又往往都是人物的.但在许多作品中,眼光与声音并非完全一致,有些作品叙事声音是叙事者的,而眼光则是人物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人物所经历的或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双方呈分离状态。
在小说文本中,叙事的眼光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和道德差异等等.时间差异是眼光与声音差异中较为明显地存在的形态.如鲁迅的《孔乙己》,作品的观察者是当年的那个小伙计,眼光是小伙计的,而声音则是成年的人对往事的追忆,只是岁月并未改变他对孔乙己的态度。
在叙述眼光中,叙事者在叙途中还没有把它落在某一人物的身上时,声音就无法表现人物的这一感觉.叙事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眼光的感觉时,文字的词汇色彩和文体风格会融入不同人物的美学感觉和人生情趣。
(节选自佘向军《小说叙事理论与文本研究》,有删改)
7.下列有关“叙述视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是把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的人事行为序列的一种叙事规范。
B.众多作家的创新性实践和叙事学、文体学的兴起是叙述视角被关注的原因。
C.它是叙事学界在研究小说叙事文本讲述与观察的角度时给予的一种笼统称呼。
D.有效区分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声音与观察事物的眼光,推动了叙述视角的研究。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斯坦泽尔不认为以人物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中,叙事声音来自故事外的叙述人.
B.传统理念认为视角有三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即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C.有时叙事的声音和眼光在第一人称小说中是分离的,眼光是人物的,声音是叙述者的。
D.时间差异在叙事眼光与叙事声音差异的众多表现形态中,是最明显最常见的存在形态。
9.简要概括叙事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关系.(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场决斗
莫泊桑
战争虽然结束了,德军仍驻守在法国,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被打败了的摔跤手一样,在胜利者的膝盖下面颤抖着。
从破败不堪的巴黎出发的头几列火车,慢吞吞地朝着新划定的国界线驶去.旅行的人从窗口里可以看到那些完全成了度墟的平原和那些烧光了的小村子.列车经过城市时,就看见大队的德国兵在广场上操练.口令声伴着列车的轮子的喧哗声传到车厢里。
杜普伊先生在巴黎被围期间,一直为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在敌人未便入以前,他子已把妻于女儿送到了国外.现在他乘了列车赶去瑞士和他的妻子女儿团聚.他又气又怕的凝视着这些留着胡子带了兵器的驻守在法国的人,他们待在法国,就像在他们自己的家一样.他的心灵时而被蔫蔫的爱国热情所鼓动,时而又被人类明哲保身的共同本能所俘虏。
一个普香士军官上车了。两个游历的英国人,满怀新奇地打量着他.而杜普伊先生仿佛是一个在警察对面坐下的小偷一样,不自在地坐在一边,他假装在看报,没有理会他们。
列车启动了,两个英国人中的一个忽然举起胳膊指着远处的一个小镇,“那个小镇叫什么 ’
伸长了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的普普士军官用一种带德国口音的法语说:“法尔司堡。在那里,我杀死过十二个法国兵,俘虏了两百多人。”
普香士军官边答边朝着杜普伊先生,骄傲地从胡子里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军官伸出一只手说:“如果我担任了总司令,早就攻破巴黎了。我见什么烧什么,什么人都杀掉.那法国就灭亡!”
出于礼貌,两个英国人简单地应了一声。
他继续往下说道:“二十年后,整个欧洲都将属于我们的.普鲁士,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两个英国人的脸颊在长髯之间像是蜡人一样没有一点儿表情了.他们也不说话了.这时,普普士军官把他那双长筒马靴靠向杜普伊先生的大腿,杜普伊先生把头扭过去,整个脸通红.
普普士军官拘出了自己的烟斗,盯着这个法国人说:“您身上没有带烟吗 ”
杜普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一会儿车子停了,请您去帮我买点烟来.我一定给您付点小费.”
列车在一座被火烧的面目全非的车站停住时.普普士人打开了车厢的门,抓住了杜普伊先生的胳搏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吧,快点,快点!”
车头已经呜鸣地叫起来预备发车了.这时候,杜普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虽然站长挥手制止,但他已经跳进这辆客车的另一个车厢里。
他的心砰砰跳着,把坎肩的钮子解开,喘着气擦着额上的汗。
可是那个军官又在杜普伊的车厢门口出现了.那两个被好奇心驱使的英国人也跟着他上来了.他在法国人的对面坐下,始终带着笑容:
“您刚才不肯替我去跑腿。”
“我不想去,先生!”
列车又开动了.
军官说:“那么,我把您的胡子剪掉,来装我的烟斗吧.”
于是他向着他的脸伸过手来.
两个英国人始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
普鲁士人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开始拔起来。杜普伊一反手就托起了普鲁士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摁倒在座位上,压住了他.他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对方的喉呢,另外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怒地不停地砸下去.直到累了。
普香士人被惊性和疼痛弄得晕了头,没有反扑,缓过气后才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和我决斗,那我就要杀了您!”
“随时随地,乐意奉陪。”杜普伊先生像火车头一般呼啸着。
接着,他向那两个英国人说:“二位可愿意做公证人 ”
他们俩齐声用英语答:“oh!yes!”
列车停住了。他们都走到了城墙底下。
两个英国人不住地掏出表来看,他们怕的是错过了时间,坐不上原车赶路.杜普伊先生从来没有用过手枪,现在却站在和对手相距二十步的地方.
有人喊了一声:“放!”
不等瞄准,杜普伊先生就信手放了一枪.后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香士人摇晃了一两下,就直挺挺地扑倒在了地上.他已经打死了他.一个英国人喊了一声“oh”,这声音因为喜悦、好奇心的满足和快活而有些颤抖.另一个英国人本来始终握着表,这时候,他挽着杜普伊先生的胳膊向火车站走。
列车开动了。他们崇敬地伸出右手同杜普伊先生握手,然后就转过身躯,相互挨着坐在角上原来的位置上了。(有删改)
10.简析小说第一、二两段的作用。(4分).
11.赏析文中画线句。(6分)
12.概括文中两个英国人的心理。(4分)
13.请结合杜普伊先生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分析作品主旨。(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共20分)
眉、仁素日读书,吾每嫌其驽钝,无超越兼人之敏。间观人有子弟读书者,复驽钝于尔眉、仁,吾乃复少恕。两儿以中上之资,尚可与言读书者。此时正是精神健旺之会,当不得专心致志三四年。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戊辰会试卷出,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值今变乱购书无复力量间遇之涉猎之耳兼以忧抑仓皇蒿目世变强颜俯首为蠹鱼终此天年。火藏焰腾,有恨呫哔①,大坏人筋骨。弯强跃马,呜呼已矣!或劝我著述,著迷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我若庾开府萧瑟极矣!虽曰虞卿以穷愁著书,然虞卿之愁可以著书解者;我之愁,郭瑀之愁也.著述无时亦无地.或右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②辈肾我,我目几时瞑也!
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以待笔性老成,见识坚定之时,成吾著述之志不难也。除经书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骚、赋,皆须细读.其余任其性之所喜者,略之而已。廿一史,吾已尝言之矣:金、辽、元三史列之载记,不得作正史读也。
【注释〕①呫哔:低声细语。②刘因:人名。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兼人之敏
兼人:一人顶两人
B.再点读
读:句读
C.自恨以彼资性
恨:遗憾
D.始克纵横
克:战胜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乃复少恕尔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尚可与言读书者
未得与项羽相见
C.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
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
D.虽曰虞卿以穷愁著书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指出年轻人读书要有专心的态度,要趁记忆力健旺时集中精力多背诵一些名篇。
B.作者认为著述需要有坚强正直雄大豪迈的心力,提出了重细读而非略读的读书方法。
C.本文结合个人身世现身说法,情理交融,体现了对子侄循循善诱、平等相待的态度。
D.作者以历史人物自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点明了自己不能畅快著述的原因。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4分)
(2)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4分)
1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值今变乱购书无复力量间遇之涉猎之耳兼以忧抑仓皇蒿目世变强颜俯首为蠹鱼终此天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9-20题。(8分)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元〕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①,水晶宫冷浸红霞②。
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③。
【注释】①天图画:天然的图画。②水晶宫:在此比喻江水清澈明净。③背影:此处指乌鸦背上带着太阳的余辉。
19.“一川枫叶”与《沁园春,长沙》中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凝烟暮景”是从《滕王阁序》中
一句化用而来。(2分)
20.本曲意境恬淡温暖,请具体分析。(6分)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21——22题。(6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孟子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孟子·告子上》)
2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孔孟“为学”的基本思想(3分)
22.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对孔孟“为学”思想的看法。(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氓》)
(2)子曰:“饭疏食,饮水,
,
。(《论语》)
(3)元嘉草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大阉之乱,
,
,有几人软 (张溥《五人墓碑记》)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好的事情你老记着,就可能没办法进步;坏的老记着,只能让自己更加狭隘。
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