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下 第五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八下 第五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20 17:03:19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教学难点】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二、讲授新课
1.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21教育网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间;取得的成效
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21cnjy.com
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颁布时间
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2·1·c·n·j·y
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1·世纪*教育网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关系
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www-2-1-cnjy-com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来源:21cnj*y.co*m】
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着重指出:1949年9月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三大改造以及三大改造的进行、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经学生根据课本可回答出要点,简单指出: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并于1956年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着重点明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回归课本
温故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是什么?在此机关成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么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时人民代表大会由于各种原因,时机尚未建立起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所以在此机关设立之前,最高权力行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出处:21教育名师】
畅想天地: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非常艰巨,为什能够提前超额完成?
1.中共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
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三大改造的完成,极大地解放了上产力。
4.工人阶级积极展开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级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5.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6.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广大群众励志快速改变中国一枪二百的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创造力。
9.苏联的大力援助。
[讲授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三、课堂总结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1-c-n-j-y
5.成就:1957年超额完成:A.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B.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也大为改观;C.农业也有所发展,粮、棉连年增产。(长春一汽、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等)21*cnjy*com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制定宪法: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版权所有:21教育】
2.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21*cnjy*com
C、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1953年,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式和途径: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C )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没收官僚资本 B.进行土地改革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最早在长江上实现是在( A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是( D )
A.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颁布了《中华人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D. 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间、取得的成效
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颁布时间
5. 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关系
6.三大改造及三大改造的进行、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一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 内容较多,有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成就等,政治理论性强,不好讲也不好学,因此备课时抓住本节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核心,从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入手,先讲方案的提出,再讲方案的实践,就比较清晰。教学过程中采用提供史料、问题教学的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动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练习
选择题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大会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是( )
A.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颁布了《中华人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D. 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为改变下表中我国工业落后状况,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 )
项目 中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6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
4.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最早在长江上实现是在(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5. “一五”计划的实施在我国( )
A.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
B.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结束了靠“洋油”时代
C. 建立起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 在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下列哪一项建设成果的资料不适合采用( )21教育网
A. 鞍山钢铁公司
B.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青藏铁路
7.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
A.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D.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8.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震中在县城附近。为第一时间抢救受灾群众,各路救援大队紧急奔赴玉树,其中川藏公路在玉树地震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川藏公路的建成是在( ) 21cnjy.com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三大改造时期
9.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诗描述的是哪座桥的宏伟气势( ) 21·cn·jy·com
A. 南京长江大桥 B. 关州黄河大桥
C. 钱塘江大桥 D. 武汉长江大桥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创新的是( )
A.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 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简答题
11.简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的背景?
12.简述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13.简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内容?
三、材料分析
14.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 :(1992年的深圳)仙湖植物园里植物千姿百态。有一种树叫“发财树”……小平同志(观赏后)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请回答: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经济发展计划?请举出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是所取得的一项建设成就。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哪一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3)材料中两代领导人对国家富强的期望给了你什么启示?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www.21-cn-jy.com
15. 阅读下列材料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它将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孙宪中教授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1954年颁布的哪部文件 它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在此法颁布之前,行使临时宪法作用的的法律文件是什么?制定它的机构又是什么?
(2)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材料二所说的是1986年颁布的哪部法律文件
(3)我国在建国初期保障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保障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C 4、A 5、A 6、D 7、A 8、B 9、D 10、B
11. 简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的背景?
背景:(1)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2)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12. 简述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简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内容?
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其主要内容有(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3)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2·1·c·n·j·y
三、材料分析
14.材料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及改革开放。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是所取得的一项建设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等。21·世纪*教育网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决策。这一决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www-2-1-cnjy-com
(3)材料中两代领导人对国家富强的期望给我们的启示:我国政府关注国计民生,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等。
15.材料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材料一出自1954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在此法颁布之前,行使临时宪法作用的的法律文件是《共同纲领》。制定它的机构又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c-n-j-y
(2)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材料二所说的是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1*cnjy*com
(3)我国在建国初期保障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保障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处:21教育名师】
(4)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的重要保证。【来源: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0张PPT)
岳麓版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导入
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导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③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④合理调整工商业;
⑤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导入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新授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间;取得的成效
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颁布时间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关系
6.三大改造以及三大改造的进行、历史意义
问题探究
新授
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参考苏联的建设计划,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探究
新授
为什么要“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这其中有什么内涵?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新中国刚刚建立,缺乏建设经验,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党和政府参考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问题探究
新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
1.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新授
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问题探究
新授
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第一个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新授
1954年12月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效
新授
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资料
问题探究
新授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新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新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新授
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新授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生效的宪法性文件——1911年《十九信条》;
3)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宪法性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又称《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政权制定的宪法性文件——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1949年9月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授
《共同纲领》特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 。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问题探究
新授
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并于1956年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新授
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新授
三大改造——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授
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合作化运动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新授
手工业者填写申请入社登记
河北邯郸市郊农民报名入社
民族资本家的命运转折
新授
实质: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变革,即——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
新授
弊端:三大改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速度过快,工作果醋,并以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为目标,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等。
三大改造
新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新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是什么?在此机关成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么样?
温故知新
新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时人民代表大会由于各种原因,时机尚未建立起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所以在此机关设立之前,最高权力行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授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非常艰巨,为什能够提前超额完成?
畅想天地
新授
1.中共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
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三大改造的完成,极大地解放了上产力。
4.工人阶级积极展开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级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6.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广大群众励志快速改变中国一枪二百的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创造力。
9.苏联的大力援助。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请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提问
新授小结
(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总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成就:1957年超额完成:A.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B.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也大为改观;C.农业也有所发展,粮、棉连年增产。(长春一汽、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总结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制定宪法: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2.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1953年,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式和途径: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C
练习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73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没收官僚资本
B.进行土地改革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2.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最早在长江上实现是在(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A
练习
3.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是( )
A.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颁布了《中华人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D. 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练习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间、取得的成效
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颁布时间
5. 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关系
6.三大改造及三大改造的进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