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循环结构——Do循环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结构—Do循环的第1课时,了解了Do循环结构以及Do…loop语句格式。理解了Do…loop的执行过程。本节课是上节课基础上的第2课时,Do循环结构程序实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流程图学会使用Do…Loop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调试运行。
2、掌握程序设计的步骤,具备程序设计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纸对折游戏问题为实例,让学生掌握使用Do…Loop语句实现循环程序设计,体验使用Do循环结构进行程序设计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编程思想融入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Do…Loop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设置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一)引入课题
一张纸,它的厚度大约有0.05毫米,现在要将此纸对这5次,纸的厚度是多少?规律:每次对折的厚度是上一次对折厚度的2倍。用赋值语句来表示就是h=
2
h假如一位同学的身高为1.78米,那么折叠多少次可以达到他的高度?引出用Do循环语句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思考
回答
激发兴趣,引入所学
(二)新课教授
一、画流程图1、回顾上节课所学Do…Loop循环语句结构及流程图表示。2、以Do循环结构流程图为参照,讨论画出折纸过程流程图。3、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补充完善流程图。二、界面设计1、本实例界面简单,1个标签控件、1个文本框控件、1个按钮控件。2、展示讲解界面截图及需设置的对象属性表格。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三、编写代码、运行调试1、展示本例代码。2、对比流程图,讲解分析代码。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思考、讨论,一起画出本流程图的关键流程。画出完整流程图。构思、设计界面1、添加对象2、设置对象属性听
思考
回答在Command1对象的Click事件中输入代码,运行调试。
从旧知入手,逐步完成本流程图绘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更深刻。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调试运行成功,体会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势,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任务提高
将纸不断对折,使其厚度达到某一高度需对折多少次?1、借助界面效果讲解分析任务。2、从原流程图分析、修改出新流程图3、展示代码,对比流程图,讲解分析代码。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回答1、修改、设计界面2、修改代码,运行调试。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本实例,更好的掌握使用Doloop循环结构进行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反馈与小结
1、生成工程,作品上交教师机。2、展示优秀学生作品。3、静静回顾本课内容,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作业提交小结本课所学
小结有利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