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童年的发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童年的发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20: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重点句及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体会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3.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的意识,以及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活动。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3.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8 童年的发现
[2]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①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 ]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我”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③过去三年还想起,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我”的发现使“我”受到了惩罚。 [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④排比句说明了什么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4] [⑤梦中的感受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我”在梦中怎样飞行。交代了“我”的发现的起因。
[5]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⑥“我终于弄明白了”说明了什么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⑦“我们”让老师来解答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小伙伴们都会在梦中飞腾,“我们”让老师来解答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6]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⑧从这个疑问可以说明“我”有怎样的特点 ]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⑨从“我”追根究底可以看出什么 ]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7] “人怎么会是鸟 ”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8] [⑩作者从鱼身上努力发现人的特征,说明什么 ]
段导读:第12自然段写“我”痴迷地思考:人是怎么来的。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 [9] 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个思考说明了什么 ]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0] [“竟”“格外”“大概”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
段导读:第13自然段写“我”苦思冥想,终于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11]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写“我”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的回答引起“我”的大胆思考和想象,“我”猜想人是由胚胎进化而来的。
[12]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大家为什么会默不作声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 ]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13] [老师为什么会瞪“我” ]
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我”受到惩罚的起因。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 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14]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老师为什么要轰“我”出教室 ]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 [15] 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
段导读:第19自然段写“我”受到的惩罚以及“我”对自己的安慰。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中得到证实,“我”的笑却遭到老师误解。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搜集到的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一 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老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据此猜测一下当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我”童年的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我”在九岁时,由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由于误会被老师驱逐出了课堂。)
3.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新词。
(1)出示本课新词,指名读准字音。
  提醒:“惩罚”中的“惩”,读作chénɡ,不要读成chěnɡ。“澄澈”中的“澄”,读作chénɡ,不要读成dēnɡ。“驱逐”中的“逐”,读作zhú,不要读成zhuó。“困窘”中的“窘”,读作jiǒnɡ,不要读成jǔn。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轻盈:文中形容动作轻快。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拼命地思考。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三 从课文题目入手,找准“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得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朗读这两句话,比较这两句话在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 小组合作,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这些内容概括成相应的句子或词语。
(3)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知道了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5)发现流程图如下:草履虫——鱼——青蛙——猴子——人。
  1.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题目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讲课时要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1.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与发现的资料。
一 回忆旧知识
1.齐读课文题目。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二 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因势利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A.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B.如果你也做了这样的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行,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高兴、惊喜、新奇……)
C.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A.朗读这段话,说说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B.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到这样的一个规律时,“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格外高兴、得意……)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A.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B.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C.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A.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B.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 又会想到些什么 (“我”会观察鱼的身上具有哪些人的特征,可能会想从细胞变成鱼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为什么现在只要九个月就由细胞变成人。)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A.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 为什么
B.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布鲁诺热情地宣传哥白尼的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受尽酷刑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在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C.你能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会冒一定风险,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风险。)
三 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童年的发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地讨论,老师要适时地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1.在这节课的安排中,可设计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但是如果学生课下预习不足,则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预习足够重视。
2.在品读文章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整体感受,而忽略了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来谈体会,如作者在九岁时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想出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文中就用了“绞尽脑汁”这个词,教师很可能因为这个词比较简单而根本没提,这是教师要注意的地方。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1.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同义词:祸患—(灾祸)  迷恋—(痴迷)
妨碍—(阻碍)  惊讶—(惊奇)
反义词:轻盈—(笨拙)  澄澈—(浑浊)
2.修改病句。
(1)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我的家乡是山东。          
(2)麦子已经快要成熟了。
麦子已经成熟了。          
(3)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3.把下面每组词中不是同一类的标出来。
(1)小学 中学 大学 学校
(2)杏花 雪花 荷花 菊花
(3)水稻 小麦 粮食 玉米
(4)沙发 茶几 衣柜 家具
4.成语接龙。
扬眉吐(气)味相(投)机取(巧)立名(目)不暇(接)二连(三)言两(语)重心长
1.草履虫简介。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亚门。体长圆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平面观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纤毛。腹面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口沟”。口沟后部的表膜进一步内陷成口腔,口腔末端形成胞口,向内于胞咽内端常有形成中的食物泡。
2.胎儿的发育过程。
人类怀孕最初期,胚胎只有针尖般大小;出生时,胎儿—般约有3.5千克重,让我们看看,胎儿都是如何一步步长大的吧。
第一个月,胎儿的脑部、眼部、嘴巴、内耳、消化系统、手、脚已具雏形。胎儿长约半厘米。第二个月,胎儿的面部、肘、膝部、手指及脚趾开始成形,骨骼开始发育。胎儿开始有轻微动作,长约3厘米,重约1克。第三个月,胎儿已会踢脚、握拳、转头、眯眼和蹙额。牙齿、嘴唇和生殖器开始发育。这时胎儿长约9厘米,重约28克。
第四个月,胎儿的头发、眼睛、睫毛、指甲开始生长,声带及味蕾亦已长成。这时胎儿长约18厘米,重约113克。第五个月,胎动愈来愈强烈,胎儿已长出头发,会吮吸拇指,身体各部分的器官逐渐长成。这时胎儿长约25厘米,重约224~500克。第六个月,胎儿可以开闭眼睛和听到母体内的声音。这时胎儿长约29~35厘米,重约560~680克。
第七个月,胎儿的皮肤呈红色,略带皱。体重较上月增加一倍,重约1.1千克,长约35~42厘米。第八个月,胎儿逐渐长大,骨骼更为强健,已可以听到母体外的声音。这时胎儿长约42~46厘米,重约2~2.7千克。
第九个月,胎儿发育到完成阶段,皮肤变为粉红色,皮下脂肪丰满。胎头下降进入骨盆,准备诞生。这时胎儿长约50~55厘米,重约2.7~3.2千克。
3.精彩教案——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童年的发现》一文虽然也是回忆童年时的趣事,但相对《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而言,笔调要活泼很多,幽默很多,虽然文采不如前两篇文章那么细腻,但相对而言或许更接近孩子阅读的喜好。孩子在读懂其中的故事之后肯定忍俊不禁。特别是课文第13自然段,写“我”发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问题,简直是太绝了!小时候的作者以为,胎儿在母亲腹中的发育就像人类的进化一样,而人类进化的漫长时间,又像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样,一个月就代表从细胞进化成小鱼的时间,以此类推,正好是九个月。这样的想法,大概只有儿童才有吧!那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年龄,而这种幻想能力也决定了一个人将来是否有大成就。对孩子想象的保护有时比让他们背很多东西还重要。比如,某教师教完《白杨》一课后,带孩子们采访学校的一位负责学校食宿的阿姨,以便进行借物喻人的读写训练。在指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了阿姨的衣着、面貌、动作之后,在回教室准备写作时,一个在班级中语文能力很一般的孩子突然拉住教师的手说:“老师,我有灵感了!”教师说:“你很有写作的冲动,是吗 ”“是的,我刚才的灵感还在伦敦,现在一下子就飞到我的脑子里了!”教师说:“你太聪明了!你的话太幽默了!”这就是对这个孩子想象力的保护,这也是对孩子的激励。孩子的思维喜欢跳跃,这段文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种活跃的思维,但是这也给阅读设置了一种无形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们去好好体会,从而指导孩子读懂文章,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孩子。整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大致可以从这几个问题设计几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读懂作者小时候发现了什么。第二个板块是了解他是怎么发现的。第三个板块是精读课文,感悟作者小时候的发现。第四个板块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联系生活,向往发现,敢于发现。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这样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3
  ②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一个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③这句话写作者对这件事情的念念不忘,同时表达了作者的丝丝愤懑。
^4
  ④说明了“我”滑翔技术的娴熟。  ⑤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突出自己飞行的出色,同时说明作者在梦中很快乐。
^5
  ⑥说明了“我”对事物善于追根究底。  ⑦这句话说明“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因为“我”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6
  ⑧“我”的问题,问得恰到好处,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说明“我”善于提问。  ⑨可以看出“我”有强烈的求知欲,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7
^8
  ⑩说明作者善于反复思考。
^9
  说明了作者不仅善于思考,而且善于想象,敢于钻研。
^10
  “竟”“格外”“大概”表现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后的窃喜。
^11
  因为教师的严肃表情,控制了同学们的思想,同学们不敢胡思乱想,教室里呈现出一片庄重的气氛。
^12
  “我”感到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所以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笑出来。
^13
  “我”的笑与当时的氛围是多么格格不入哇!“我”破坏了老师预定的氛围,所以最后受到了老师的惩罚。
^14
  因为老师在讲课时,“我”笑出了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不怀好意。
^15
  难点句解析: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一个新的发现开始不被别人所接受甚至受到诬陷、讥讽和否定等。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意思是世界上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