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胆怯、和氏璧、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三课时。
[1] 18 将 相 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2] [①这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秦国的霸道。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赵王得到宝贝和氏璧,秦王要拿城换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 [②赵国大臣左右矛盾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赵王左右为难。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有人推荐蔺相如办这件事。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赵王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4] [③如何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
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蔺相如想的对策。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 [5] 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⑤“撞”表现了什么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⑥蔺相如为什么要提出举行个隆重的典礼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用计谋把璧要了回来,并让秦王举行授璧典礼。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⑦蔺相如为什么让人将和氏璧先带回赵国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6] [⑧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段导读:第9自然段写秦王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段导读:第10自然段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段导读:第11自然段写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赴约。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段导读:第12自然段写秦王侮辱赵王,叫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7] [⑨蔺相如的言行表现了什么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段导读:第13自然段写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秦王击缶,并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8]
段导读:第15自然段写蔺相如渑池立功,被封为上卿。
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⑩廉颇的话表明了什么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段导读:第16自然写廉颇想为难蔺相如,蔺相如借病躲让。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9]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怎样理解蔺相如这段话的意思 ]
段导读:第17自然段写蔺相如躲避廉颇的原因。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0] [负荆请罪反映了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段导读:第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写廉颇看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为顾全大局避让他,廉颇深受感动,背上荆条登门请罪。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2.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理屈、示弱、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3.按故事内容的不同给文章分段。
1.战国末期七国并立的地图。
2.“和氏璧”的图片。
3.一张古乐曲的CD。
一 揭示课文题目,引发兴趣
1.齐读课文题目,让学生交流查阅的有关《将相和》这个故事的资料。
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 把课本打开,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诺”读nuò,不要误读成ruò。“怯”读qiè,不要误读成què。“召”读zhào,不要误读成zhāo。
2.
指导学生认清字形。
(1)“璧”与“壁”形近,“壁”是熟字,可以组词“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之宝,所以下面是“玉”。
(2)“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老师指导学生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记住字形。
3.学生互相解词。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指和氏璧。和氏璧:指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能耐:技能;本领。负荆请罪: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三 小声地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同时思考课文共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学生甲:“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段)。
老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四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出示地图和图片并配乐播放)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的。“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他的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了一块罕见的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这节课的学习大有裨益,因此在预习时,可给学生布置了解战国历史的预习任务。
2.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可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接受。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练习。
2.学习“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完璧归赵”的挂图。
2.课文录音。
一 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做了比他还大的官,他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 廉颇为什么看不起蔺相如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1)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完璧归赵”(出示挂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2)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看看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二 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1.学习第2、3自然段。
(1)听第2、3自然段的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 送了会怎样 不送又会怎样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地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又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殃的就是赵国。)
2.学习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听第4~7自然段的录音。
(2)我们来看看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样给赵王出主意的。(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3)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 (人物的语言、动作。)
在这段话里,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中能体现出他的勇敢机智吗 抓住重点词品一品,说说原因。
(4)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 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他“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表现了他的勇敢。
③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深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句式训练: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5)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胸有成竹。怎样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8、9自然段。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喜欢。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可以看出来。)
(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 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
(3)其实,蔺相如看到秦王“果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就知道秦王并无诚意,但蔺相如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4)总结学法,自学第8、9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的方法,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的语言、动作,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同学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
①听第8、9自然段的录音。
②组内自学第8、9自然段。
4.学生反馈,老师点拨。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 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 (板书:设计取回。)
②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 (指名读,齐读。)
③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撞碎在这柱子上!”
①
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
当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 (怒气冲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②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③“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 为什么 (蔺相如捧璧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
④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①句式训练:这是一个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学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②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第一,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第二,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
(4)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板书:完璧归赵。)
(5)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而他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地说” 说说你的理解。(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③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④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赵国。
5.先找出描写秦王的三句话,再朗读。
(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贪婪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自由读,指名说,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①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②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③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齐说:侧面描写。)
6.
学习第10自然段。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齐说: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 参照板书,详细复述
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
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再加上故事的前因后果,自己先试着说一说,练熟之后,讲给同桌听一听。
3.指名说。
四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作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1.上课伊始,可以以“秦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为什么不派兵直接攻打赵国去抢和氏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
2.当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好几个问题,而且用时很长,此时应及时中止他,提示他可以课下和老师、同学交流,并肯定他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以节省时间。
1.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体会人物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将相和》的挂图。
一 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 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3)“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请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中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 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老师可做两点提示:第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第二,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老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老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呢 (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二 学习“负荆请罪”
1.通过独立阅读,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
起因——廉颇寻衅 经过——相如回避 结果——将相和好
2.分析人物的特点。
蔺相如:
(1)语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①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②他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什么
(2)行动。
①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将军,免得跟他见面。②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③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可以充分认识到蔺相如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可贵品质。
廉颇:
(1)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三句话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而又直率的性格特点。
(2)心理。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这句话反映了廉颇具有自我反思的可贵品质。
(3)行动。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句话突出了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可贵品格。
3.指导朗读,进一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 梳理全文,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1.内容上的联系。
秦王为了骗取赵国的国宝——和氏璧,用尽了欺诈诓骗的手段,结果被蔺相如一一识破,阴谋失败。贪心残暴的秦王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又设计在渑池会上侮辱赵王,引出了渑池会上蔺相如勇斗秦王的一幕。“渑池之会”可以说是“完璧归赵”事件的继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成功改变了蔺相如的地位,带来了将相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因此,这三个小故事虽然可以相对独立,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2.思路上的联系。
以“和”字为线索展开思路,前两则写将相和好,共同御敌,再写相位提高,将相不和,最后写为了国家利益,将相重新和好。
四 质疑:前两个故事与“和”是否有联系
1.实际上,文章开头就点出了“和”。(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赵国将相必须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而“和”最重要。)
2.在故事的发展中展现“和”。(赵国渑池之会取胜,根本原因是赵国的将相配合密切。)
3.文章的结尾突出了“和”。(秦国强大,但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充分显示了“和”的力量。)
1.这节课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借鉴第三单元的形式,把本课改编成课本剧,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结合表演。
2.在表演课本剧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而不应让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从表情、动作、语言等多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将
→
和
←
相
↙ ↑ ↘
廉颇 不和 蔺相如
↙ ↘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1.填空。
绝(口)不(提) (高)头(大)马
勇敢(机)(智) (战)无不(胜)
理屈(词)(穷) 负荆(请)(罪)
2.仿照例子,按要求用“客”组词。
例:不经常见面的人叫(稀客)。
到商场买东西的人叫(顾客)。
到饭馆吃饭的人叫(食客)。
请你试着再写两个。
坐公共汽车的人叫乘客。
到风景区浏览的人叫游客。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结果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在渑池之会上想羞辱赵王,结果是秦王自取其辱。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蔺相如,将相失和,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4.趣味字谜。
将相和(打一字)——斌
镜中人(打一字)——入
齿孔(打一字)——穿
泵(打一四字成语)——水落石出
荀(打一四字成语)——一丝不苟
垂涎(打一三字俗语)——顺口溜
1.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此前,秦已占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打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赵在当时还不是秦的主要战略目标,但秦也没有停止过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经成为赵的安危所系的大问题。
2.《史记》的写作。
《史记》的写作大约开始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七年后(即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在《自序》中他历举周文王、孔子、屈原等人的著作,认为都是出于“发愤”,并归结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完成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3.解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前者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如《孙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其前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以写廉颇为主,而兼及赵奢、赵括、李牧。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此传的意图。
4.大夫、卿简介。
大夫、卿均为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5.经典教案——课堂分析。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 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②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爱国)(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则不攻自破。)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秦国是最强大的,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②说明了秦国的恃强凌弱。
^4
③这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出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超群。
^5
④蔺相如这样说,是为了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表现了他的机智。 ⑤蔺相如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⑥难句解析: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儿空子也不留给秦王。
^6
⑦蔺相如非常聪明,来了个先发制人,使秦王无可奈何。 ⑧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瑟·
^7
⑨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8
⑩重点句解析: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之后的认识,这一错误认识,是造成他与蔺相如不和的根本原因。廉颇确实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但是,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是他唇枪舌剑,保住了赵国的尊严,而且每次都是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惊心动魄。
^9
蔺相如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躲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10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