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20: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德国在爱花的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②“四五十年以前”说明了什么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③“家家户户”强调了什么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④为什么会把花种在外面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⑤从花朝外开,可以看出什么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⑥“正是这样”说明什么 ]
段导读: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⑦为什么街道会成为花的海洋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⑧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走在大街上,犹如走入花的海洋,可以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4]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以前在德国,看到家家户户养花为别人看,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⑨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⑩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我”又回到德国,那里的美仍然没有变。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有关德国民情风俗的资料。
一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大家还记得是谁吗 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老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学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意。锦:与“绵”区分记忆。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4.学生写生字,老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情况,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嫣,娇艳。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文题目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 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1.上课前,先播放一些德国风光的画面,让学生对德国的美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便于本文的学习。
2.对于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先解释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的词语,还可出示风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一 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这个学习单元,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的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这里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是什么呢 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二 再读课文,质疑,作批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 汇报交流
交流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
1.词语质疑。
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指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
四 逐段分析,品读课文
1.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 请快速浏览全文,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2自然段找到答案时,老师可适时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学生读。“脊梁”读作jǐ
liɑ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 (莞尔一笑。)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学习第3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3自然段。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4.学习第4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                           
。是的,                       始终没有变。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是什么呢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发现自己身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举例谈谈。
  1.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让学生从中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2.在教学中,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
   自己的花
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1.看拼音,写词语。
tiān
xìng(天性) yǔ
zhòu(宇宙) zhēn
qiè(真切) jǐ
liɑng(脊梁)
jiā
jiā

hù(家家户户)  wǎn
ěr

xiào(莞尔一笑)
huā
tuán
jǐn
cù(花团锦簇)  chà

yān
hóng(姹紫嫣红)
yìng
jiē

xiá(应接不暇)  nài
rén
xún
wèi(耐人寻味)
2.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既然……就……
(1)今天的德国,(不但)有很大的变化,(而且)更加美丽。
(2)我(宁可)考试得零分,(也不)抄袭。
(3)(即使)工作再难做,他(也)不会退缩。
(4)你(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自觉遵守。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呀!
4.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填空。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               。心想                                  。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字希逋、齐奘,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季羡林曾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的作品,比利时维尔哈伦的作品,以及六朝骈文,还有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2.季羡林名言。
①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和谐三个阶段,一个天人、一个人人,一个个人,天人好讲,人人也好讲,就是社会和谐,个人怎么讲呢 就是我相信人、人类都是向前进步的,向着真、善、美发展,这是总的规律,懂得规律的话就有了个人和谐了。怎么讲呢 这个规律,你一行,一举一动应该按照这个规律走,不能违反这个规律,违反了就是不可以,顺着规律走就是和谐,规律就是人的趋向,向真、善、美发展。②谈“处世原则”。一个“真”字示人。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家。
^3
  ②说明作者对德国人爱花的感受由来已久。  ③强调了养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每一户都养花。  ④点明了养花的地点即“临街窗户的外面”,这完全是为了方便他人看花。  ⑤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⑥说明“养花给别人看”这种想法得到了证实。  ⑦由于每户都这样,最终使街道成了花的海洋。  ⑧难点句解析:“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家着想。这样最终会产生“人人为我”的结果,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4
  ⑨美丽没有变是指德国沿街奇丽的风景没有改变,同时也指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⑩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的感叹。  以前在留学期间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看到满街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梦乡,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我”陶醉在鲜花之中,沉浸在思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