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的,认识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2.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地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1] 1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
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后期,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他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听从了一个大臣荒唐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2]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烽火具有怎样的作用 ]后来发现平安无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奔来跑去,一阵忙乱,不由得一笑。褒姒笑了,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 [3] [②通过烽火戏诸侯,可以看出周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料后来敌军果真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4] [③周幽王的结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周幽王昏庸,用烽火逗宠妃一笑,结果误己误国。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利用烽火传递信息了。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古人用烽火传递信息。
[5] [④联系故事,想一想,说说烽火传递信息有什么不便。]
“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军。 [6] 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而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⑤“一刻不停”一词删除可以吗 ]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他拼命跑了40多千米,只为了一个目的:传送“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段导读:这段话写菲迪皮茨为了传递“我们胜利了”的消息而累死了,同时告诉我们希腊人曾跑步传递信息。
[⑥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 [7]
装在瓶子里的信
你知道吗 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瓶子也扮演过“信使”的角色。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在 [8] 岛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于1493年起程返回欧洲。返航前,他担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绘制的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密封在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这个瓶子能漂流到西班牙。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 [9] [⑦“哪知”一词说明了什么 ]这封信的传递时间之长,也可算是一个世界之最了。
[10] 段导读:这段话写哥伦布用瓶子传递信息,结果传了300多年才被人发现。
[⑧这样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你怎样评价 ]
[11] 2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12] [①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古时候,人们要给远方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依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到了近代,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逐渐问世,世界上有了邮政系统,信件、报刊都可以通过这些交通工具运往世界各地。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了。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古时候人们依靠驿差传递问候, [13] 近代有了火车、轮船、飞机,后来有了电报、电话,使信息传递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了。
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随后很快普及开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任何地方传来的文字、声音和图像,这个计划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今,坐在家中的计算机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外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 [14] 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15] [②“天涯若比邻”的现实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美国“信息高速路”的建立使全世界成为一家。
[16] 3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在2000年新年来临之际,通过多媒体电脑制作了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教她学唱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17] [①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北京的一位小学生通过电脑制作了一份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
本来制作像这样有声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然而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完成把自己的声音和相关的图像录制在电脑里的复杂“工艺”。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而使这一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多媒体电脑。 [18] [②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人们发送电子邮件的基础是多媒体电脑。
多媒体电脑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机互动。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唱歌,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为了让表姐有兴趣学唱,她又动脑筋,画了许多家人相聚的感人场面。最后她通过“信息高速路”发送给了远方的亲人。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19] [③最后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过去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的事,现在小学生在家里通过人机互动就可完成。
4 网
上
呼
救
1997年的一天,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顿县12岁的男孩桑恩,放学回到家里,在电脑前坐下,进入网上聊天室闲谈。
快6点钟的时候,他准备离开聊天室,忽然看到一个署名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喊”道:“有人能帮助我吗 ” [20] [①“喊”说明了什么 ]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美国12岁男孩儿桑恩在网上发现有人呼救。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 [21] [②从桑恩的回复可以看出什么 ]
片刻之后,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桑恩皱了皱眉头,他想,这肯定是恶作剧。
可是字句继续在屏幕上出现:“请帮助我,我呼吸困难,左半身没有感觉,坐在椅子上无法离开。”桑恩十分反感,他讨厌别人拿瘫痪来开玩笑。他刚准备关机,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万一她真 [22] 是急病发作呢,我得帮助她。”[③一闪而过的念头说明了什么 ]
这个求助信号并非恶作剧。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当时她在图书馆的互联网络中查找资料, [23] 忽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这是她自小就有的怪病,疼起来直穿骨髓。严重时,她只能坐着,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④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楼只有她一个人。离她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她只要稍稍一动,全身便灼痛难当。怎么办呢 爬过去吗 不行,太远了。突然她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帮助。[⑤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她强忍疼痛,进入网上聊天室,打出了求助的信息,桑恩凝视着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哮喘发作时那种痛苦的感觉。
他赶紧问道:“你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芬兰。” [24] 他非常吃惊,又问道:“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苏珊头晕眼花,但仍能看到桑恩的问题。她最怕的就是别人误会她的求助是在开玩笑。她把身子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然后打出清楚的信息:“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开玩笑,请救救我。”[⑥“向右倾斜”说明什么 ]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写桑恩通过交流得知呼救的女孩儿苏珊远在芬兰,她旧病发作,不是恶作剧,也不是开玩笑。
桑恩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决定打电话给县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吩咐桑恩,让苏珊把她所在地的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屏幕上仍无回答。[⑦为什么此时没有回答呢 ]桑恩心急如焚,打出:“快点呀,跟我讲话!”[⑧“心急如焚”表现了什么 ]终于,一串数字出现在屏幕上,那是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⑨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 [25]
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求助电话。”
苏珊过了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紧盯着电脑屏幕,他让苏珊说出所在的地址。过了好一会儿,电脑上出现了苏珊打出的地址。
“她在学校里!”桑恩喊道,然后读出那个地址。这时的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多了。[⑩这里点明时间说明了什么 ]几十分钟后,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珊。
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写在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桑恩与苏珊联络,得到求助电话。几十分钟后,苏珊得救了。 [26]
四天后,登顿县司法行政长官接到赫尔辛基方面的来电:“多亏那位互联网上的朋友。苏珊已获得医疗救助,情况良好。”[苏珊为什么能够转危为安 ]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登顿县司法行政长官接到赫尔辛基方面的感谢桑恩的来电。
[27]
5 把
握
自
己
——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
[28] 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前不久,一名高三学生在一家网吧玩游戏时不幸猝死。经医生现场鉴定,这名学生猝死时脸色发白,心跳、脉搏、瞳孔反射等生命体征全无,属于典型的因过度兴奋而引发心脏病的死亡。 [29]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一个高三学生在玩儿网络游戏时猝死。
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①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对同学们的毒害很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 [30] 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竟铤而走险,走上了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甚至发生了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件。[②列举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网络诱使一些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深渊。 [31]
青春年少的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③怎样理解“未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些沉迷于网络黑洞里的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脑前、手握鼠标时,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32] 要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它所控制、所奴役。切勿让网络这张大网网住手脚,束缚心灵,不要被网吧里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埋葬自己的花样年华![④这句话是如何说明网络危害性的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够告别网吧,把握自己。把握自己,就是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把握自己,就是给自己的未来一片蔚蓝晴空! [33] [⑤结尾句的作用是什么 ]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希望青少年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而不被网络所控制、所奴役。
谢谢大家!
浏览整组材料,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订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表。
一 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做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发生的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你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纳入即将制订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 浏览材料,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材料,对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材料后的感受。
(1)浏览了材料,你知道了一些什么内容
(2)你有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三 分组讨论,制订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把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画出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每组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订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要开展哪些活动 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形式预期的成果
四 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如下:
(1)清晰地汇报各项活动的计划,老师随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2)认真倾听其他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汇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分组结合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分组的时候,要避免只考虑学生的自由组合,而注意不到自由分组中学生能力的差别,导致有一些小组成员能力较差,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2.上完课之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上网搜索、询问父母或是相关方面的人,了解中国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地把握自己,树立告别网吧的信心。
挂图。
一 谈话,交代任务
1.老师列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和《把握自己》这五篇阅读材料。
二 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2.边读边思考上面两个问题,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3.课堂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
(1)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
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
②不精确。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
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唱歌,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
他赶紧问道:“你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芬兰。”
4.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下面的内容。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代:广播、电视和( )。
三 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你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哪些信息传递方式 举例说明。
2.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了你什么
四 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的。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5)认识沉湎于网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五 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实施救援的过程是怎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情况紧急:“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楼只有她一个人。离她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 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实施救援的过程:
接到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救助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老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老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控制、奴役。
(2)课堂讨论。
“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①师生共同历数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人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于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对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只有正确地利用,才能获得成功,反之,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老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六 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1.这节课学完之后,教师可对信息进行总结: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信息确定时间的。南雁告春,是动物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一叶知秋,是植物送来了秋天的信息。而我们现在的学习,与亲友、朋友们通信,看电影、电视,也是在接收信息。
2.培养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技能,掌握调查、记录、分析信息的方法。主要是能形成自觉的行为——自觉地去关注身边的信息、国内外的信息,自觉地去把握和分析有用的信息。
1.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作出分析。
2.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取的渠道爸爸妈妈我
2.作好调查,填好调查表。
一 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 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 分析调查结果
1.老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老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11年10月8日
调查人:五(3)班
晨露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取的渠道爸爸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获得了中超联赛冠军④利比亚战争即将结束④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④妈妈天气预报:明天晴④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①街心公园举办免费品茶活动①我“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出了高产的“超级水稻”④失去双臂的男孩儿制成飞机模型③科技馆举办科普知识讲座③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包括,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很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晴天,准备洗衣服。
(2)从家里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关心时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没有来自网络的信息,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作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对感兴趣的信息结果是否相同,等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和结果分析有什么用处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四 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代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辩题。
辩题(1) 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辩题(2) 正方:玩儿网络游戏好处多∕反方:玩儿网络游戏害处多
辩题(3) 正方:上网交友多多益善∕反方:上网交友危害大
辩题(4) 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辩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五 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持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驳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六 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 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1.本次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实践,学生在这个单元中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较高。
2.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完成学习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己分工、合作、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受益匪浅。
1.选词填空。
感动 感激 激动 激励
(1)同学们听了战斗英雄(激动)人心的报告后,都深受(感动)。
征服 克服
(2)中国登山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征服)了珠穆朗玛峰。
顽强 坚强
(3)(坚强)的武警战士个个都有(顽强)的战斗精神。
2.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能变。
例:大水冲走了八只大铁牛。
大水把八只大铁牛冲走了。
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
(1)我摔坏了陈明的小木船。
我把陈明的小木船摔坏了。
陈明的小木船被我摔坏了。
(2)小小的蛀虫毁坏了一艘大船。
小小的蛀虫把一艘大船毁坏了。
一艘大船被小小的蛀虫毁坏了。
3.读句子,判断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排比 反问 设问 拟人 比喻 夸张
(1)天空中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反问)
(3)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 有!他就是欧立希。(设问)
(4)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比喻)
4.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令你收获最大 把它们抄下来。
1.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然后才产生了语言。
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在10万年前出现的。
大约纪元前2万年左右,人类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今天在法国北部的山洞里依旧可见。他们在这些洞壁上留下了驯鹿、野马和一些已灭绝动物的绘画。画中所表达的意思我们今天很难理解,也不清楚他们使用什么方法,更不知道这些壁画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但在史前的不同时期,这些壁画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创造力的人类创作的,是史前人类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们还在树上刻标记以指明路线,用堆石头表示方向或边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会中,人类把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图案做在陶器、编织品上或雕刻在其他简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烟和旗、鼓曾是古代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媒介,烽烟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中国的《孙子兵法》所说的“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有这些媒介,文字出现前人类超越面对面传播的能力还是极为有限的。人类除了木头、树皮、兽皮或石头上的那些图画以外几乎没有跨越时间的东西。视力、听力和气象条件限制了他们远距离传播的能力,如当时的人们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气条件下看到远方的烟火信号。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始诞生了一大批电子媒介,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都是19世纪至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1899年3月28日,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地将一份电报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发至法国,1901年又完成了横越大西洋的无线电报的发收。
在此期间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贝尔发明的电话。当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连接了大西洋两岸欧洲与美洲时,这两个大陆上的人们举行了19世纪最大规模的狂欢,以庆祝这项伟大的发明。
总之,电话、电报与无线电的发明创立了电子媒介和电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拉开了20世纪电子时代的帷幕。
2.电视的诞生。
电视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也就是说,广义上讲广播包括了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也包括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成功地完成了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1926年1月26日,他在伦敦作公开的示范表演,震惊了世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贝尔德也因为对电视发展的杰出贡献,被称为“电视之父”。
3.彩色电视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初,最具意义的是彩色电视的兴起。美国于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电视的发明,
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日本也于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电视节目。中国于1973年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电视信号在地面传送是用微波传送的。
4.电脑与网络。
电脑作为网络媒介,一问世即备受青睐,发展迅速,以至于有人预言:以电脑为主体的电子报刊将取代普通报刊,新型网络媒介将取代大众媒介。
网络媒介有三个显著特点:①高度的综合性。它将电脑、声像、通信技术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放机、VCD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打印机、电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综合,同时又是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优点大综合。②充分的交互性。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交互式CD、交互式电视、电子信箱、电脑购物、电脑会诊、电脑查询、网络电话、网络讨论、口声邮递、自学辅导等。③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纸张,不需要印刷、投递,也不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时的昂贵而复杂的设备,它是将讯息拨号进网,在通讯线路上进行自由传送,不分地区、不论国界,随传随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钱省力。
网络媒介本来是科学家及大学之间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讯工具,今天它正变成像电台和电视台一样的大众传播媒介。这种媒介“将把千百万大脑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性地联系起来;人们将创造新的、不曾预料的概念和图像,这些概念和图像可以回答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所以,尽管网络媒介的发展面临“不安全、被盗看盗听和篡改”三大威胁,出现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内容,但人类不会因噎废食,也许网络媒介不久会成为一种既自由又守纪的新型媒介,并继续与其他媒介共同成为有益无害的“社会公器”。
5.中国古代的邮驿通讯。
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在大道上都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那时邮驿通讯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相当高了。
古书《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图谋联合进攻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于秦晋两个大国的势力威胁之下,处境危急。为瓦解敌军进犯,郑国便派使者到秦军营建议:“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灭亡郑国,只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不如秦郑结盟,将来秦国使者到东边来,郑国还可以做秦国的东道主。”秦国认为有理,即罢兵,并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驻守郑国。郑国为了表示和好,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交给三个使者管理。哪知杞子等却向秦密报说,他们已掌握了郑国北门,请派兵偷袭郑国。可是当秦国派往偷袭郑国的军队走到滑国(在今河南洛阳东面)地方的时候,便被郑国商人弦高发觉。弦高感到祖国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装成郑国特派使者,用他贩运的十二只牛,去犒劳秦兵,暗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郑国的邮驿,星夜给国内报信。郑国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严密戒备。秦兵发现郑国已经做好应战准备,只得停止前进,顺便灭掉滑国而回。可见当时的邮驿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邮驿通讯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完备起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讯的发展。到了唐朝,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一千六百多处,其中水驿二百六十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八十多处。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受到处分,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描绘邮驿速度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对唐朝,当时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有好几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这个消息。可见唐朝邮驿通讯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时期,由于军事活动范围的扩大,通讯事业就更加发达了。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元朝将驿馆音译为“站赤”,所以后来通称邮驿为驿站。
有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这部书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设一处驿站。每个驿站都有宏大华丽的房屋,内备床铺,被褥皆以绸缎制成,住宿时所需物品,无不俱全,专为钦使来往休息之用。他说,即使国王来住,也必定觉得非常舒适。他还说,这样大的驿站,足有一万多处,驿马共有三十万匹。马可·波罗的描写,可能有些夸大,但元朝驿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另外元朝还沿袭宋朝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儿像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两万处。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这些铺丁腰里挂着铃铛,手里拿着枪,夜间还要拿着火把。他们走到道路狭窄的地方,就用力振铃,叫路上车马行人让路。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在很远的地方振铃,下铺一闻铃声,即做好准备,接递文书,继续前进。这样,一铺接一铺不停地传递,一昼夜规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清朝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可以看出,士兵只要点燃烽火,就传递出敌人入侵、赶快救援的信息。
^3
②千军万马出击,只为宠妃一笑,真是滑稽至极,同时更让人愤恨。这说明了周幽王的昏庸。
^4
③这句话告诉我们诚信是多么重要哇!失信一次,后果不堪设想。
^5
④这种传递方式信息量小,而且有时还会误事。
^6
⑤精彩句解析:不可以。“一刻不停”说明了菲迪皮茨的激动、兴奋,以及他坚强的毅力和急于传递信息的心情。去掉这个词,就没有这样的表现力了。
^7
⑥这种传递方式信息量小,速度慢。
^8
^9
⑦“哪知”说明了出乎意料。
^10
⑧用漂流瓶传递信息速度慢,不安全,容易误事。
^11
知识点详解
^12
①是为了引出后面对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介绍。
^13
^14
②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远在天边的亲人如同邻居一样近。
^15
^16
知识点详解
^17
①这个故事说明多媒体电脑有着强大的功能。
^18
②这句话强调了多媒体电脑的作用。
^19
③这里把多媒体电脑比作神奇的魔术师,写出了多媒体电脑功能的强大。
^20
①字本来不能喊,“喊”字说明字体的大,引人注目。
^21
②可以看出桑恩很热情。
^22
③说明桑恩是个热心帮助他人的人。
^23
④可以看出苏珊病情严重,非常危险,急需帮助。 ⑤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苏珊很聪明,她想到了利用网络将自己旧病复发、需要帮助的信息传递出去。 ⑥这是对苏珊的动作描写,说明她在极力忍受剧烈的疼痛。
^24
⑦从这里可以看出苏珊病情危急,连打几个字都很费劲儿,需要好长时间。 ⑧表现了桑恩非常的着急,也更衬托出了事态的严重。 ⑨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对焦急的桑恩来说,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出苏珊病情的严重。
^25
⑩说明桑恩已经和苏珊聊了很长时间。苏珊忍受了那么久的痛苦,而桑恩也一直陪了她那么久。说明苏珊的坚强和桑恩的热情。
^26
苏珊转危为安,多亏了桑恩,正是他的热心机智在救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现代信息传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7
知识点详解
^28
^29
①这句话写出了网络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网络可以培养一些人,使其成为人才,也可以诱使一些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人走向末路。
^30
②列举事例说明不健康的网站对同学们的毒害。
^31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将来由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决定。
^32
④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看不见的陷阱”指网络游戏和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作者由衷感慨:青少年不能被网络黑洞奴役、束缚,不要葬送自己的花样年华。
^33
⑤结尾点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告别网吧,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