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20: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抄写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揣摩情感的方法。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表达的主要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
1.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2] [①作者在描写拉骆驼的人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拉骆驼的人出了许多汗,十分辛苦。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3] [②“一步一步”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拉骆驼的人徒步从门头沟走来。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 [4] 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③作者说骆驼“丑”是厌恶它吗 ]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骆驼吃草的样子。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童年时代家门前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④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5]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老师教“我”要像骆驼一样做人。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6] 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⑤从作者的回答可以看出童年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⑥爸爸为什么这样说 ] [7]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8]
[9]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⑦这句话问得没头没脑,表达了什么 ]
“谁 ”
“骆驼呀!”
[10]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⑧在文中作者都问了些什么呢 ]
  第二部分(第5~14自然段):写“我”回忆童年往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⑨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⑩为什么作者听见驼铃声,童年重临于心头 ]
  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写“我”很怀念童年,并把它写成《城南旧事》一书。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幼稚、咀嚼、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及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2.歌曲《童年》的录音带或CD。
一 以歌曲导入新课
1.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的大意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4.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然后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支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幼时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5.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 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老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在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她1918年出生于日本,原籍台湾。童年时她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文中的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
①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 这些片段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中
2.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及时板书。)
(1)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①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在“咀嚼”一词中读作jué;在“慢慢地嚼”一词中读作jiáo。②“卸”字共9画,第7画是“提”。③“傻”字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出示投影)
  ①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    )A.用牙齿磨碎食物。B.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玩味。②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A.年纪小。B.形容缺乏经验或头脑简单。③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A.孤独冷清。B.清静无声。
  (3)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段: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的样子(第4自然段);再讲了“我”对骆驼为什么系铃铛产生的想象(第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第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第11~14自然段)。
  1.教学中,可以开篇创设情境,让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本文的距离。可以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泛黄老照片,把学生融进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之中。
2.可以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画、想象、体会、交流,笑谈童年趣事之趣,逐渐加深情感体验,重视有感情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3.课后,可以安排一个仿写第4自然段的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1.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件投影片。
一 回忆旧知识
1.在记忆中,你们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自由回答。)
2.其实,很多东西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对于童年的记忆也是不一样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她后来去了台湾,便把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成了《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齐读课文题目。)
3.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 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学生交流:
(1)作者傻傻地看骆驼咀嚼的事情。
(2)作者跟爸爸一起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事情。
(3)作者看到太阳特别暖和,骆驼脱掉了棉袍子,毛一大块一大块地垂在肚皮底下,她觉得很难看,想帮它们剪一剪的事情。
(4)作者追问骆驼队的去向的事情。
2.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画出来,然后在旁边用一两句话或几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
(1)交流作者傻傻地看骆驼咀嚼的事情。
①学生甲:“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句话是说作者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作者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 假如你就是作者,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动的。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
学生乙: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儿,很有趣。
学生丙:我看到作者学着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骆驼的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觉得当时的作者傻得可爱。
学生丁:我好像看到了童年的作者蹲在骆驼的面前,专注地看着骆驼的嘴巴,看到它的嘴巴一动一动的,鼻孔里冒着热气,作者看着看着,牙齿也就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
④老师引导:看骆驼咀嚼,作者自己的牙齿为什么也动起来了呢 (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觉得自己就是骆驼。)作者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不会)正如作者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写道:“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课件: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学习作者和爸爸争论骆驼脖子上铃铛的用途的事情。
①学生甲:童年时的作者是充满幻想的,非常天真的。爸爸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铃铛的用途的,而作者小时候也跟现在的我们一样喜欢幻想,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②老师引导: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作者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你们要从小养成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习惯。
③小结:铃声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行路的情趣。这说明在作者童年时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作者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自己童年的想法吗
学生甲:我觉得当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说服已经是四十二岁的作者,而童年的想法则成为她孩提时代的一种纪念了。
老师引导: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作者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他认为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长大后自己都觉得十分有趣。)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作者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一样。
(3)交流作者想剪骆驼毛的事情。
①学生甲:这件事体现了作者童年时十分幼稚、天真,对一切不懂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
②老师引导:大家想一想,已是中年的作者,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不会)这种想法她已经不会再有了,就像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一样。
(4)学习和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的事情。
①指名读这部分内容。
②文中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都问了些什么 (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爸爸领头的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
③既然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请你再把课文内容浏览一遍,想一想作者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学生甲: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时为什么牙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学生乙:她还会问,这些骆驼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为什么要到我们这儿来卖煤
学生丙: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过马路为什么跑不快,而是慢腾腾的
老师引导:童年的作者问题真多呀!妈妈既然说她“总是问,总是问”,很显然,她问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请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学生丁:她可能会问,太阳为什么每天总是从东边升起而在西边落下。
学生戊:她还会问为什么知了总是在夏天“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老师过渡: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出示投影)
  “爸,什么叫做贼 ”“贼 ”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啊!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我忍不住又问妈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感悟情感。
(1)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时,她可能会怎么说
(2)学生交流。
(3)小结: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所以,现在再回想过去的那些事,心头就会掠过一抹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4)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感受作者这种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三 总结全文
1.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无数次在作者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齐读课文题目。)
2.回想起童年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容,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3.推荐大家课下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高尔基的《童年》。
  1.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很难把作者的那种感情读出来。因此,要着重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2.这节课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用到写作中去。
  冬阳·童年·骆驼队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或同义词。
反义词:丑—(美)   长—(短)
增加—(减少)
旧—(新)
问—(答)
缓慢—(迅速)
同义词:寂寞—(孤独) 安静—(寂静)
轻松—(轻快)
悦耳—(动听)
整齐—(整洁)
侵犯—(侵略)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静静)地站着     (精心)地安排
(奇怪)的问题
(寂寞)的旅程
(悦耳)的驼铃声
(软软)的脚掌
(清晰)的影子
(轻快)的步伐
3.先把成语填完整,再把所填的字按顺序连起来作谜面,打一动物。
(穿)针引线   (锦)上添花
(衣)冠禽兽   (披)星(戴)月
(红)颜薄命   (花)言巧语
(叫)苦连天   (一)目了然
(声)东击西   (惊)天动地
(万)马奔腾   (家)喻户晓
这种动物是(公鸡)
1.怎样理解文中的小英子和骆驼
写完《城南旧事》,那么多的回忆中的人和事,为什么留在小英子脑中的偏偏是冬日里的骆驼队呢 所有的往事褪去之后,留下来的是什么 是一队骆驼。这让远在台湾的长大了的小英子依然念念不忘。在四个片段中,骆驼的形象刻在了小英子的脑海中,成为她性格的一部分。
骆驼是怎么样的 是沉默的,丑的脸,长的牙,又很安静。但是小英子慢慢地走近了它,理解了它,在安静和丑陋的背后是坚持。
这样的四个片段就是小英子与骆驼慢慢走近,从初遇相识到关爱思念的过程。
剪毛是关爱,希望它们长得好看些。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是想念。冬天里它们来了,春天里它们走了。但是夏天它们在哪里呢 秋天它们在哪里呢 所以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这是一段漫长的等候。
好了,现在骆驼队越走越远了,也许走到沙漠里去了。小英子也越走越远了,飞越海峡,到台湾去了。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都离得很远很远了。
但是,骆驼队并没有走远,它们的形象总是在小英子的眼前跳跃。
它们那么丑但是那么坚强,它们那么慢但从不放弃,它们来自底层但送来冬日里的温暖。(它们总是在最寒冷的冬天里送来煤,送来温暖。)它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小英子的心上,化作了小英子性格的一部分。
“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三十多年来,遇到了多少人多少事,遇到了多少困难和痛苦,但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没有走不过去的坎儿了。
小英子像骆驼一样默默地面对困难,像骆驼一样坚持活下去,写下去,于是有了《城南旧事》,有了一本本沉甸甸的书。
2.课文讲解之我见。
冬阳是文章的色调,暖暖的色彩让人顿生温暖;但林海音笔下的冬阳又是淡土黄色的,黄中略带着土色,这种色调是只在记忆里才有的。以前,拍照片是很稀奇的事,而且家家都会把照片用一个镜框装起来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些黑白的老照片随着年轮叠加,逐渐发黄,而记忆里的陈年旧事似乎也随着照片慢慢变黄,成了心海里最美的景象……
童年是文章的中心。整篇文章,或者说整本《城南旧事》都是用温暖、略带感伤的笔调记录林海音童年发生的故事。只有童年才能如此天真地看着骆驼发呆,只有童年才会如此富有诗意地解释骆驼为什么挂铃铛,只有童年才能从脑海里冒出要剪骆驼毛的怪念头,只有童年才会如此期待骆驼队的到来,也只有童年里的记忆才会如此深刻。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直接点明:“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但时光不可能倒流,即便现在回到北京,回到小时生活过的四合院,再见到当年的那些景和人,也不可能有当年的心情了。读这个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试着把这几个字圈出来——“又、又、却、也”,再去掉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可能不被我们关注的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期待,蕴涵着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在学习“童年傻事”之后,还要给学生点破文章整体的情感基调。这里的点破不是说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同样是在品词嚼句中,整体把握童年不在的略微的惆怅与感伤(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感伤,不是伤感)。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以让学生把那几个字去掉,读读,谈谈体会。假如说第一次教学这些童年场景,侧重点是体会一个“傻”字,那么现在进行回读,侧重点就是一个“情”字,那是对童年的留恋之情,是对往日的追思之情,同时也是启发学生珍惜童年的切身之情。这样对学生进行所谓人文的教育、情感的浸润,似乎都在品词嚼句中,悄然地完成了。
3.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出生在日本大阪。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台北县的闽南人。母亲婚后怀着她到日本去,在日本的回生病院生下了她。不久之后全家又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林海音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她在北京度过了25年的时光。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她以《城南旧事》等作品享誉文坛。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在干冷的空气中,他们赶骆驼拉煤出了那么多的汗,就像一股白烟,可见他们十分辛苦,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3
  ②“一步一步”说明了劳动者的辛苦,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运输工具的落后。同时,也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的路远而且很艰苦,希望煤能卖个好价钱。
^4
  ③不是。“我”看得多细啊,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我”看得太投入,思想与骆驼融为一体,所以牙齿也跟着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它们了。觉得骆驼长得丑却没有厌恶它的意思,好奇的心理跃然纸上,天真的神态表露无遗。
^5
  ④难句解析:这是写作者由看骆驼想到老师的教诲,要学习骆驼沉着、稳重和有韧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沙漠的客观环境造成了骆驼坚韧不拔的性格。
^6
  ⑤那时作者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说明在作者童年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诗意,充满情趣。
^7
  ⑥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可以体会出他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8
  
^9
  ⑦把“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达了出来。⑧问了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问了领头的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
^10
  ⑨重点句解析: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儿了。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和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⑩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