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画家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画家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1 10: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画家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教学难点:自主学习生字。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件
主备教师教学设想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住在不同地方的小朋友都用笔画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2、板书课题:24、画家乡
3、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一人一词、一人数词、全班齐读
3、识记生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重点识记:奔、密
4.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朗读课文(读一人评一人)
6、整体感知:文中都有哪些小朋友画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贝”“原”“男”“爱”“虾”“跑”(指名认读)
2.口头扩词。
3.认真观察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
4.重点指导。
原:不要多加一点
跑:最后三笔是横折,横,竖弯钩。
5.师范写
6.生书空
7.生练习写(师指导)
8.评价
四、拓展阅读:
1.读一读(师领读)
2.短文一(齐读)
五、随堂写话:
用生字组词造句。
六.总结下课。
13
画家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文中孩子们画的家乡都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用“那么……那么……”造句。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家乡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用具:课件
主备教师教学设想

、导入新课
1、板书:24.画家乡(齐读)
2.师:上节课初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词语,老师考考大家。(出示词语:一人三个,一人全读,齐读)
3.师:这些词语藏在句子当中,还认识吗?(出示句子,一人一句,一人全读,全班齐读)
4.师通过检查,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学的时候很认真。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美丽的家乡。
二、学习课文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都有哪些小朋友画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
2、指名回答(略)。
3、师板书,生上讲台上贴图(请同学们到黑板上去贴)
4.师过渡: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的家乡,让我们一起走进涛涛的家乡,看看涛涛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出示图片)
5.精读第二段
(1)看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图意)
(2)生回答(略)
(3)师:看课文是怎么写这幅图的?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4)师:你们想读吗?(生自由练习)
(5)你觉得涛涛的家乡怎么样?(美)哪些句子写出了涛涛的家乡美?
(6)生回答(略)
(7)师:看这两句话(出示:他画的海…)(读完让人觉得大海很大,船多,鱼虾多)师领读、生自由读。
(8)指名读(2人)
(9)齐读。
(10)师:让我们也来夸夸涛涛的家乡(出示句子)(第一句:齐读,二句指名读)
(11)师:涛涛的家乡这么美,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二段吧。
一块欣赏大海的美丽体会涛涛的快乐心情。
(12)生齐读(师:大家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大海)
(13)让我们共同总结第二段的学习过程
看图_____读文______交流_____感情朗读
6.学习第三段
(1)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段。
①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②同桌互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那些句子为什么?
③有感情朗读课文。
(2)汇报交流
(3)谁愿意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完让人感觉山高水清)
(4)指名读。
(5)齐读。
7.学习第四至六段
(1)师:还有平平,京京,青青的家乡我们还没有去,你喜欢谁的家乡就读哪一段。
(2)生自由读四至六段。
(3)汇报交流
第四段
指名读第四段
出示句子,指名读。(读完让人感觉平原又平又大,非常美)
出示图片,感受宽广
五段
喜欢五段的同学站起来阅读
谁愿意读(出示句子)读完让你感觉草原很大
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六段
假如你是京京,你向老师怎么介绍你的家乡呢?
指名介绍。
8.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蔚蓝的大海,高高的大山,广阔的平原,美丽的草原,还有现代化的城市,学完这一课,你觉得孩子们的家乡怎么样?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对家乡的爱。
四、欣赏图片
让我们再一次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吧。
五、拓展阅读
1、《小山村》(指名读)
2、《家乡的秋天》(自由读)
六.随堂写话
写一写你的家乡(用上那么……那么……)
我的家乡在——
八.总结下课
九、板书设计:
13
画家乡
涛涛
山山
平平
青青
京京
海边图
山里图
平原图
草原图
城市图
家乡美
爱家乡
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