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可判断是墨家兼爱的主张,主张无差别的爱所有人,C正确;A是儒家主张,但是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D是儒家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2.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这符合道家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例如弱可以胜强等,故选A。BCD都与此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道家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3.据《汉书 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名师点睛】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3)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教育为儒家所垄断。(4)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学地位大大提高。(5)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4.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故A项错误;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故C项正确;“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5.“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相互融合,故A项错误;B项错在“普遍”二字;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开始于东汉以后,故C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三教合流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三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儒学吸收佛教思想形成理学,佛道也吸收儒学,更好的在中国传播扩展。儒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受到佛学的冲击,儒家思想不但没有受到动摇,反而吸收了佛教思想,并发扬光大。
6.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A.民本思想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工商皆本
D.保留君主制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民本思想古已有之,如孔子和孟子思想中都包含民本思想,不属于“新见”,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是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与材料“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不符,故C项错误;保留君主制是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的思想,不属于“新见”,故D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最精彩之处,是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他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名师点睛】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7.《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大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西学东渐。材料反映了《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此西书的原因,是认为此书“切于民用”,而“重实用”恰恰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一个重要理念,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意
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本西书在中国被介绍且局限于政府方面,C项错误;
闭关不等于禁绝中西交流,只是严格限制,更谈不上突破,D项错误。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西学东渐。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实用性: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直接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③封闭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8.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B.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D.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反映当时市民阶层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故选D。A和题意无关,B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所学。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宋代文学
【名师点睛】宋元词曲繁荣的原因有哪些?①经济因素: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②阶级因素: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③政治因素: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④其它:科举制的推动、社会的变迁、民族文化的交流等也是宋词、元曲发展的原因。
9.1839年,林則徐便委托美国医生伯驾和袁得辉合译瑞士法学家艾默瑞奇 德 瓦特尔的著作《万国公法》中有关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这是“中国对西方国际法最早的翻译”。此举的实质是
A.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B.开展禁烟运动
C.宣传依法治国的理念
D.维护国家主权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林则徐委托翻译的《万国公法》中有关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这是“中国对西方国际法最早的翻译”,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可以得出,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来应对英国,以维护国家主权。故选D。ABC都与“实质”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
1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B.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C.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D.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观点是“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选C。A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地主阶级·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11.康有为说:“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他还认为《尚书·尧典》为孔子所作,其中有谈民主政治者,尧有大事找“四岳”商议,并禅让于舜,此为四岳共和制。康有为如此主张的目的是
A.树立孔子的权威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改变孔子守旧的形象
D.论证共和制的合理性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题干反映了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以减少变法的阻力,因此主要目的是论证变法的合理性,故选B。AC不是目的。D说法错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而非共和。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思想。
【名师点睛】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1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认为,人类发展必然由“宗教迷信时代”、“玄学幻想时代”进化到“科学实证时代”。这一观点体现出陈独秀
A.追求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B.崇拜科学技本
C.否定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D.赞赏工业革命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实证时代”即强调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追求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科学的知识,不是具体的科学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陈独秀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否定,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表明对工业革命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在文中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13.“平均地权意图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实行土地国有。”孙中山的这种设想
A.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佳途径
B.难以得到农民阶级的理解
C.是避免社会革命的最佳选择
D.能使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政策,并未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推行土地国有制,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很难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和理解,故B项正确;实行土地国有并不能避免社会革命,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并未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名师点睛】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但是“平均地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很难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和理解,致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14.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表明他主张举行全国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其实质是“左”倾冒险主义,是对“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革命路线的否定。表明他未认清当时中国的国情,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故A.B、C三项不能入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名师点睛】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指导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但是30年代前期党内仍然存在左的倾向,否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5.仅1956年一年,我国学术著作出版的数量比1950-1955年6年的总数还多。文艺创作方面,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涌现了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品。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举行音乐舞蹈会演,20多天演出的节目有360多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B.“双百”方针的贯彻
C.“大跃进”运动的浮夸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仅1956年一年”“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并结合所知识可知,出现文化繁荣的现象,是因为1956年“双百”方针的贯彻,故B项正确;A项是1956年底经济方面的活动;C项始于1958年;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名师点睛】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1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①时期的科技发展主要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两弹一星”是在③时期和④时期取得的,其中原子弹是在③时期取得的,导弹和人造地理卫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杂交水稻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综合分析,只有A选项正确。故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7.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故选A。B不对,智者学派标志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C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说法,D错在“自我意识的膨胀”的说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18.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B.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认为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B项正确。A项“政治腐败”无法体现;C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否有辩证法的问题,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D项错误,追求真善美是苏格拉底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名师点睛】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个人自由和享受没有节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带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因此苏格拉底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19.马丁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只需依靠个人的信仰,而不需要外在的善功及服从教会的权威。其主张实质上
A.否定了教会的存在价值
B.否定了《圣经》的存在价值
C.否定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D.否定了《圣经》的宗教权威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地位,并不是否定教会存在的价值,故A项错误;他仍然主张崇信上帝,阅读《圣经》故B.D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人自身的价值,主张人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圣经》而不必通过教会,实质是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地位,对教皇形成挑战,故C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16世纪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推动: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神圣权威,主张信仰即可得救,肯定了个人在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个人奋斗和积极进取,使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发扬,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20.“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欧洲宗教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英国光荣革命
D.法国启蒙运动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王权和教权的思想,属于法国启蒙运动,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名师点睛】17~18世纪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启蒙思想家把人性发展到理性,反对一切压抑人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思想体系,提倡民主自由平等、重视科学,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尊重和维护人权,提出资本主义新的国家构想,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社会剧烈的社会变革。
21.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欧洲启蒙思想家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理由主要是借此
A.推进欧洲的教育改革
B.反对封建特权制度
C.打破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D.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可见中国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特权垄断,再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启蒙思想家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反对封建特权制度,故选B。ACD都与此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2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时思想宣传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康有为则是借儒学的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所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A与维新思想不符,BC与文艺复兴不符,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3.1989年美国修订的《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财产申报资料向社会公开,供大众查阅复印,以便接受社会监督。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该材料体现了启蒙思想的
A.社会契约
B.主权在民
C.自由平等
D.反对私有制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必须在任职前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财产申报资料向社会公开,供大众查阅复印,以便接受社会监督。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公职人员要接受社会监督,是人民公仆,故选B。AC无从体现。D与史实不符,西方国家维护私有制。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24.《西方文明史》记载:“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材料中的“普遍法则”的发现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所以材料中“普遍法则”的发现者只能是牛顿。故选C。哥白尼的日心说本身存在很多缺陷,不足以成为“普遍法则”;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但是也不足以成为“普遍法则”;爱因斯坦生活在20世纪,此时已经远离中世纪。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
【名师点睛】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等.
25.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图片所示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可见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①③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改良蒸汽机\、电气技术的应用。
26.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自诞生后,几经变化,成为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论语》
(1)根据材料一的漫画信息,概括孔子的思想。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巻四十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材料三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4)材料五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1)漫画信息:图a: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图b:孔子的“仁”是有局限的。图c:“克己复礼”是实现“仁”途径,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图d“仁”具有复杂性,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3)传承发展: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新思考:批评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a“仁者爱人”得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图b“孔子的仁是只限于自己这一边的爱”得出孔子的“仁”是有局限的;图c“战胜自己的贪欲……”得出“克己复礼”是实现“仁”途径。图d“仁”具有复杂性,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2)考查儒学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理学主要新在何处。根据所学知识,理学家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因此他们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三“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等信息,可见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再结合材料四“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回答。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见作者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主要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27.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示例一: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
示例二:
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示例三: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古代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本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可酌情给分,比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及分析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首先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归纳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评述。如可以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等角度提炼信息,然后具体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西学东渐。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材料二
恩格斯“(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1)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材料三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2)材料三、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
(3)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材料五参考书目
(4)如果要对上述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五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
(1)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2)可以。理由:因为材料三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四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3)材料三的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三是原始的(第一手的、苴接的);或答材料四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间接的)。
(4)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理由:启蒙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
选《文艺复兴史纲》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选《法国革命史》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历史史料的运用。
(1)结合材料一“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材料二“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和所学易知,其含义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运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法治等。
(2)涉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结合材料“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三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四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3)考查历史史料的运用,结合所学知识,一手资料的史学价值最大,《社会契约论》是当时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故属一手资料,史学价值最大。
(4)答题时注意选择哪一部都可以,但要明确各部著作和启蒙运动的关系。如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可知启蒙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选《文艺复兴史纲》,可知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试卷第12页,总14页
试卷第13页,总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