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
通过设计“宋、西夏、辽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探究学习】
探究一:
(一)在老师简单介绍唐亡以后五代十国的史实基础上学生阅读课本“澶渊之盟”这一目探究下列问题
说出宋王朝的建立经过。
阅读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出宋统一了哪些区域,与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阅读课本及插图“契丹文字”“契丹矛”试说出反映了什么。(可听取老师的点拨再叙述)
(二)
师生共同分析此历史现象
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何会出现如此结局?
探究二:(阅读课本探究下列问题)
说出夏是哪个民族建立,建立者是谁,什么时间建立,定都在哪?
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
西夏和北宋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阅读碰撞中的融合探究问题)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想一想: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一张“辽、西夏、北宋的建立简表”
内容包括建立年代、建立者和都城。(表格设计课本自我测评中)
【当堂训练】●我夯基
我达标
1、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就是今天的(
)
A.河南开封
B.河南濮阳
C.安徽合肥
D.安徽芜湖
2
、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3、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
A.辽兵南下掠夺B.宋军夺取幽云地区
C.辽国需要岁币
D.宋真宗懦弱无能
4、.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
A.汴京
B.上京
C.兴庆
D.会宁
5、.宋辽之间的长久和平关系始于(
)
A.设立榷场后B.王安石变法后
C.澶渊之盟后
D.西夏建立后
6、下列对澶洲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宋朝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8、.
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的主要政策是(
)
A.进攻
B.防御
C.投降
D.和亲
9、.
西夏向北宋提出议和的直接原因是(
)
A.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B.西夏军事上遭到重创
C.西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D.北宋主动要求停战
10、如果你想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
A.开封和宁夏
B.辽宁和银川
C.杭州和宁夏
D.辽宁和宁夏
11、下列人物中属于契丹族的首领的是(
)
A.赵匡胤
B.元昊
C.阿骨打
D.阿保机
12、澶渊之盟发生的年代是(
)A.1004年B.1005年C.1044年
D.960年
13、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时,坚决主张抵抗的是(
)
A.寇准B.李纲
C.岳飞
D.宋真宗
14、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的“宋祖”是指(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铁木真
15、历史上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它指的是现在的(
)
A.北京B.南京C.开封D.银川
【延伸探究】●
我还想知道的多一点、深一点
11.
阅读下列材料:-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请回答: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参考答案: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12.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