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
的性质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课堂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边、角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2课时流程逐点
导讲练课堂小结作业提升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有哪些特征?复习回顾1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知1-导等腰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吗?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吗?
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4)沿对称轴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征?
说说你的理由.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
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
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知1-导知1-讲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或底
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知1-练1 (中考·咸宁)如图,在下列学习用具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知1-练2 如图,已知四个图形分别是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圆,它们全是轴对称图形,其中对称轴的条数最少的图形是( )2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 知2-讲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要点精析:(1)含义:这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性质,
在应用过程中,在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只
要知道其中“一线”,就可以说明是其他“两线”.
(2)作用:是说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等关系的重
要方法,应用广泛.知2-讲(3)应用格式:
如图,在△ABC中,
①因为AB=AC,AD⊥BC,
所以AD平分∠BAC(或BD=CD).
②因为AB=AC,BD=DC,
所以AD⊥BC(或AD平分∠BAC).
③因为AB=AC,AD平分∠BAC,
所以BD=DC(或AD⊥BC).知2-讲例1 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
线,∠ABC的平分线BG交AC于点G,交AD于点E,EF⊥AB,垂足为F.
(1)若∠BAD=25°,求∠C的度数;
(2)试说明:EF=ED.知2-讲(1)因为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所以∠BAD=∠CAD.
所以∠BAC=2∠BAD=50°.
因为AB=AC,所以∠C=∠ABC = (180°-
∠BAC)= (180°-50°)=65°.
(2)因为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ED⊥BC,
又因为BG平分∠ABC,EF⊥AB,
所以EF=ED.解:(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说明角相等、
线段相等和垂直关系的既重要又简便的方法;因为
题目的说明或计算所求结果大多都是单一的,所以
“三线合一”性质的应用也是单一的,一般得出一
个结论,因此应用要灵活.
(2)在等腰三角形中,作“三线”中“一线”,利用
“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方法.知2-讲知2-讲例2 如图,AB=AE,BC=DE,∠B=∠E,AM⊥CD,垂足为M. 试说明:CM=MD.由已知AM⊥CD和结论
CM=MD,联想到等腰
三角形“三线合一”的
性质,由此连接AC,AD
构造等腰三角形.导引:知2-讲如图,连接AC,AD.
在△ABC和△AED中,
所以△ABC≌△AED(SAS).
所以AC=AD.
又因为AM⊥CD,
所以CM=MD.解: 对于单一等腰三角形作“三线合一”的基本图
形,作底边上的高、中线还是顶角平分线,可根据
解题需要作辅助线;对于叠合等腰三角形作“三线
合一”的基本图形,则需巧作辅助线,
下面就如下几种图形说明巧作辅助线
的方法:
1.如图甲的情形,需作底边上的高;知2-讲知2-讲2.如图乙的情形,需作顶角平分线;
3.如图丙的情形,需作中线;
4.如图丁的情形,需连接AD并延长再说明其是“三
线”即可.1 (2015·苏州)如图,在△ABC中,AB=AC,D
为BC的中点,∠BAD=35°,则∠C的度数
为( )
A.35°
B.45°
C.55°
D.60°知2-练2 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DE⊥AB于点E,DF⊥AC于点F,下列结论:
①∠BAD=∠CAD;
②AD上任意一点到AB,AC的距离相等;
③BD=CD;
④若点P在直线AD上,则PB=PC.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知2-练3 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
若BC=6,AD=5,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
A.30
B.15
C.7.5
D.6知2-练3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边、角性质知3-讲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
等角”).
要点精析:
(1)适用条件:必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2)应用格式: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
=∠C.
(3)作用:它是说明角相等常用的方法,它的应用可省
去对三角形全等的说明,因而更简便.知3-讲例3 〈毕节,易错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8,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6 B.20或16
C.20 D.12B.
错解分析:本题错在没有对结果进行验证.
当腰长为4时,两边之和为4+4=8,不大于第三
边,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该把腰长为4的情况舍
去.周长应为8+8+4=20.错误答案:C知3-讲例4 (1)在△ABC中,AB=AC,若∠A=50°,求∠B;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求顶角的度数;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求顶角的度数.给出的条件中,若底角、顶角已确定,可直接运
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
角相等的性质求解;若给出的条件中底角、顶角
不确定,则要分两种情况求解.导引:知3-讲(1)因为AB=AC,所以∠B=∠C.
因为∠A+∠B+∠C=180°,
所以50°+2∠B=180°,解得∠B=65°.
(2)当底角为70°时,顶角为180°-70°×2=40°.
当顶角为70°时,底角为
因此顶角为40°或70°.
(3)若顶角为90°,底角为
若底角为90°,则三个内角的和将大于180°,
不符合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因此顶角为90°.解:(1)在等腰三角形中求角时,要看给出的角是否确定
为顶角或底角.若已确定,则直接利用三角形的
内角和为180°求解;若没有指出所给的角是顶角
还是底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并看是否符合三
角形内角和为180°.
(2)若等腰三角形中给出的一内角是直角或钝角,则
此角必为顶角.知3-讲1 (2015·湘西州)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A=36°,则∠1的度数为
( )
A.36°
B.60°
C.72°
D.108°知3-练2 (2016·枣庄)如图,在△ABC中,AB=AC,∠A=30°,E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ABC与∠ACE
的平分线交于点D,则∠D的度数为( )
A.15°
B.17.5°
C.20°
D.22.5°知3-练4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知4-导想一想
(1)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
(2)你能发现它的哪些特征?知4-讲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等于 60 °;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
4.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
都三线合一. 知4-讲例5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点C与点A,B不重合),分别以AC,BC为边在直线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AE与CD相交于点M,BD与CE相交于点N.连接MN.
试说明:(1)△ACM≌△DCN;(2)MN∥AB.知4-讲(1)因为△AC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C=DC,CE=CB,∠ACD=∠BCE=60°.
因为∠ACD+∠DCE+∠ECB=180°,
所以∠DCE=60°.
所以∠ACE=∠DCB=120°.
所以△ACE≌△DCB(SAS).
所以∠EAC=∠BDC.
又因为AC=DC,∠ACM=∠DCN=60°,
所以△ACM≌△DCN(ASA).解:知4-讲(2)由(1)知△ACM≌△DCN,
所以CM=CN.
又因为∠MCN=60°,
所以∠NMC=∠MNC=60°.
所以∠NMC=∠ACM.
所以MN∥AB.1 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D是等边三角形,则∠BPC等于( )
A.20°
B.30°
C.35°
D.40°知4-练2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D是角平分线,△ADE是等边三角形,下列结论:
①AD⊥BC;
②EF=FD;
③BE=BD.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知4-练3 (中考·葫芦岛)三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________.知4-练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总结:
(1)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或
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
称轴.
(2)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3)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
对等角”).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等于 60 °;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
(4)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
都三线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