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侨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皖南古村西递村的典型的格局是“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敬爱堂作为当地的家族祠堂反映了
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②嫡长子继承制
③尊崇祖先维系亲情
④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③④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3.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因此(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5.
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6.在某次考试题中,要求学生对废除丞相制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某学生把答案要点归纳如下,你认为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7.
“抽签选举制使富人失去了运用其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引文所描述的当指
A.中国先秦时期的军功爵制度
B.中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古代雅典民主机关的选举方式
D.美国总统选举时的选举人团制度
8.汉朝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官员是(
)
A.御史大夫
B.监御史
C.刺史
D.御史台
9.1781—1786年,美国政府摊派给各州的款项共1500万美元,各州共交纳2419000美元,佐治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分文未交。因此政府财政非常困难,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其他开支不得不大量举债,大量发行纸币。结果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劳动人民负债累累,社会严重动荡不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体设计的缺陷
B.各州权力过大
C.政府权力有限
D.政府政策失误
10.为了有效的控制地方,元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
)
A.分封制
B.行中书省
C.郡国并行制
D.中书省
11.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12.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积虽不足一省,但因为他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理藩院
D.宣政院
13.内阁制度和军机处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地方职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4.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5.2009年二三月间,圆明园流失的文物鼠首、兔首铜像在法国一家拍卖行被拍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鼠首、兔首铜像被盗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6.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有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里说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8.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下列人物与其所从事的斗争不能对应的是
A.邓世昌——黄海海战
B.张自忠——枣宜会战
C.李鸿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D.李宗仁——台儿庄战役
19.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供你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交给国际法庭的有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1.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
22.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2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2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
B.辛亥革命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国务员的权力是“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表明中华民国实行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责任内阁制
26..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说明辛亥革命
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
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
27.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四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①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⑤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28.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49——1956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日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29.“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是
A.城市暴动,武装起义
B.以俄为师,党内合作
C.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合作,全民抗战
30.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阔”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31.“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
32.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
南昌起义的爆发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C.
红军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
D.
人民军队解放南京
33.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统治
B.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C.青年学生要求民主自由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34.毛泽东获悉人民解放军取得一场重大战役胜利后,欣然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某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
《南京条约》
中华民国成立
日本在南京递交投降书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1911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C.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36.
12.《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这次“革命”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7.
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说明红军长征(
)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堵
②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
③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④体现了北上抗日的决心和意志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走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④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9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
①端午节
②青年节
③建军节
④国庆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0.
2016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7周年。它的发表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践行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二、非选择题(2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 (4分)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 (2分)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4分)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2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6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
CBDBD
,
6—10
BCCAB,
11—15
CDDBB
16—20
ADCAC,
21—25
CCDAD,
26—30
CCCCB
31—35
CCDDC,
36—40
BDDBC
非选择题
31、(1)特点: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强权政治;军事对抗。(3分)
影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两强相争不敢轻易动武,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4分)
(2)力量: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4分)
影响: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2分)
应对措施:与欧洲国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4分)
(3)建立单极世界(或推行强权政治)。(2分)
演变过程: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③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