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章节
第二单元
课
题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师生互动法;4.小组讨论法;5.启发深入法6.情景导入法;7.实验演示法;8实物参观法;9。练习法;10。赏析带动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生活动
教师个性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1.复习隋唐时期的知识点2.907年唐朝灭亡后,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相继存在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中国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或并立或相继的十个政权,称为十国。五代十国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后周时,由于周世宗的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和民心所向,统一的趋势逐渐加强,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统一。与此同时,北部和西部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政权,纷纷学习汉族文化知识,中华民族走向融合。(教师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简要介绍)二、新课讲解:1.辽宋“澶渊之盟”(1)教师展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前面简要加少了唐亡以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接着请学生陈述“陈桥兵变”的故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了解即可,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教师从视频中结合所学知识提问学生北宋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等基本知识,教师点评和总结。再利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和“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合纵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两幅有关契丹文化的图片《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骁勇善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出少数民族契丹的知识讲解。结合幻灯片《契丹的兴起》,讲述契丹的兴起——辽的建立。教师提问学生辽建立的时间、都城、皇帝,学生分别回答——916、上京、耶律阿保机。同时,展示幻灯片——幽云十六州,从而引出“澶渊之盟”事件发生。(3)教师指出“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实力大大增强。而北宋统治者为什么要发动对辽战争呢?北方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教师总结“为了巩固政权,北宋多次发动对辽的战争,可惜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夺回土地”转而“积极防守中原内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教师指出“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都很顺利地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行为——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的积极地防御措施,想想看,如果你当时身在边疆地区,受到辽军的迫害,而所在的政府并未派人前来营救你的安全,你当时作何感想?”(本题为思考讨论题,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出“正是前面几次规模小的进攻,北宋统治者没有任何的积极防御措施,那么辽军就更加地得寸进尺了。在1004年的时候,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到汴京的安全。这时候,北宋统治者宋真宗才意识到危险,希望仍像之前那样的退让就行了。然而,这时候,朝廷内却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寇准为首的官员代表了主战派,坚决反对迁都退让,请求皇帝御驾亲征。而宋真宗实在是讲不过朝廷这些官员,只好前往澶州城,结果宋军士气受到鼓舞,连连告捷。可是为什么第二年辽宋就签订了和议呢?而且还是一种不平等的和议呢?”(这是思考讨论题,从宋真宗、寇准、辽军三个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回答或者由学生扮演角色表现出来,教师点评总结——从宋真宗的角度出发,本次战役如果胜出,那么以后辽军还会继续进攻,对国家统治会受到威胁,而自己的地位也会受到寇准等人的威胁,因为功高盖主,他不愿意有人超越他的地位,凌驾于皇权至上。从寇准等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必会乘胜追击,收复失地,这也会影响到北宋统治者一直以来的统治方针。从辽军的角度出发,战争的失败使军队受挫,本想议和投降,恢复国内经济发展,却没有想到的北宋主动议和,那么辽自然而然地要摆高姿态,获取更高的利益。)教师指出“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接受了议和条件,说明了统治者是非常的软弱无能,担惊受怕。这种统治者签订的和议也势必以牺牲劳动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究竟签订什么样的和议呢?”(提问学生,学生看书回答P55——第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第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教师指出“通过澶渊之盟,我们可以看出北宋几乎是向辽卑躬屈膝,差点没有直接归顺了。北宋给辽这么多的钱物,这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老百姓身上来的)教师指出“所以澶渊之盟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然而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前者是消极的影响。那么有没有对老百姓好的一面呢”(学生回答“有的。首先双方的实力均衡,长此下去对双方都不利,因此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然而通过这次和议,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反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教师结合P55的取自苏辙的《弈城集》“(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请学生对其进行翻译并说明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十分深远。2.宋夏和战(1)教师指出“同一时期,与辽、北宋并立的还有一个政权——西夏。”从而进入“宋夏和战”这节的讲解。(2)教师提问学生西夏的位置、建立(时间、都城、统治者、少数民族)。学生一一回答——位置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位于北宋的西北,历史上称其政权为西夏。(3)教师指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汉族农耕民族区别很大,他们饲养的家畜无法在这个地方获取粮食粮草,那么这些人就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继续生活,周而复始迁移居住。除此之外,游牧民族还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粮食和钱物,比如说掠夺、战争。辽军尚且如此,当然西夏也不例外。元昊称帝以后,多次地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这时候北宋采用什么政策(师生互动)?——‘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所以西夏是屡屡胜利,然而战争带来的却不是真正的胜利。在此之前北宋在边境设立了与辽、西夏的边境贸易市场——榷场,主要是用来交换双方的商品,达到经济文化正常交往的目的,同时也是两国之间正常交往的友好的表现。既然现在西夏发动战争,那么北宋就没有理由继续与你们西夏再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中断了对西夏粮食的供应。而这两项措施引起了西夏的社会矛盾,西夏人民认为统治者不能只顾着大战而忘记我们人民其实是受到北宋照顾才得以生存下来的。因此,西夏统治者决定向北宋提出议和。”(4)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宋夏和战的时间、内容以及影响作用,学生一一回答——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的发展。(5)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思考与讨论,完成P56的“请思考——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3.碰撞中的融合(1)教师指出“辽、西夏统治者在南下掠夺的过程中,遭到了中原军民强烈的抵抗,迫使他们调整政策,放弃了一些野蛮、落后的做法。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根据本国的情况作出调整。”(2)教师设计“辽、西夏汉化简表”,由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完成。政权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汉化共同改革奖励垦荒②
汉人大规模地北迁③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汉化不同改革革除北宋服役繁杂的弊端用汉制管理汉人保护和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统治者重视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为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文铸造钱币(3)教师指出“中国的英文简称是CHINA源自于瓷器‘china’,说明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国人还是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而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为中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教师总结“第一,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契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第二,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4.每课一得5.材料阅读6.自我测评: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南侵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1)评价辽和西夏的南侵——掠夺性战争(2)评价北宋军民的抗击——正义反抗
①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
②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7.活动建议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政权建立年代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916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960汉族赵匡胤汴京西夏1038党项族元昊兴庆三、教师小结:
1.梳理知识点。2.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四、反馈练习:五、板书设计: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北宋建立:960、汴京、赵匡胤(宋太祖)辽建立:916、上京、耶律阿保机(辽太祖)澶渊之盟原因:(1)北宋“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2)辽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威胁到汴京过程:(1)寇准:反对退让
(2)宋真宗御驾亲征结果:1005年,宋辽和议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②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影响:(1)实质: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
(2)消极: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3)积极:保持百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西夏建立:1038年,兴庆,元昊(大夏国皇帝)宋夏和战(1044)原因:西夏胜—北宋中断粮食供应—议和内容:(1)西夏对北宋称臣
(2)北宋每年给西夏送岁币
(3)北宋重新开放贸易市场—榷场影响:促进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碰撞中的融—辽、西夏汉化简表政权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汉化共同改革奖励垦荒②
汉人大规模地北迁③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汉化不同改革革除北宋服役繁杂的弊端用汉制管理汉人保护和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统治者重视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为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文铸造钱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