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一 、立足文本,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是一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文章。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含义深刻,透过语言可以触摸人物的心灵,人物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在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两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二、把握文本,说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根据本单元训练侧重点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交流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 “永生”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
教学重、难点:“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 “永生”的含义。”三、说学情 本班中的一部分孩子,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本文正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因受年龄所限,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四、关注学生,说教法、学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去读中感悟,以读促思,做到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依此,本课教学我采用了“直奔重点,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读促悟,悟中生情,情中诵读,读后交流,动之以情而晓之以理。”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引导学生通过 “找一找,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看一看”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找”即从文中找到体会到这份感动、骄傲的句子;“写”即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读”即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即交流感受、谈理解;“看”即利用多媒体展示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引导拓展延伸,做到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为学习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五、师生互动,说流程 结合本文情真意切的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着眼于“情”,借助于“读”, 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拨动学生的心灵情弦,传递着一份份骄傲与感动。(一)承上启下,直奔“骄傲”(2分钟)
(二)细读课文,寻找“骄傲”(8分钟)
(三)读中体会,感悟“骄傲”(20分钟)
(四)情感升华,传递“骄傲”(10分钟)(一)承上启下,直奔“骄傲”(2分钟) 课始,我以简单的提问“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文中都有哪些人物?”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我设计了一个“线性”问题:“这些人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谁最令你感到骄傲?”以此辐射全文。(二)细读课文,寻找“骄傲”(8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跟文本从容对话。走进人物,走进课文,看看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体会到这份感动、这份骄傲,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三)读中体会,感悟“骄傲”(20分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骄傲”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这一环节,我以“你为谁而骄傲”为主线,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一方面,为学生能 “自由驰骋”课文而又始终不脱离中心作了铺垫,也为学生深入细致地进一步阅读作了铺垫,另一方面,以人物形象作为理解课文的切入点,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而伟大的父亲,才华横溢、关爱他人的温迪产生深刻的印象,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在这条主线的引领下,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机地从学生最为之骄傲的人讲起,变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学生提到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人物时,我便指导学生读好相关的段落,通过朗读交流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这堂课我把读书和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读促思,反过来,又以思促读,使学生的读变成了有要求的提高。如读父亲的一段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又伤心又愤怒的琳达,父亲却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顺着自己思索的答案,平静地读父亲的话,随后再出示课件,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那些盲人对眼角膜的渴望,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当学生再一次读父亲的话时,在平静之余,又添了一份骄傲。 同时,这堂课的读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动的互相传递。比如读琳达冲着父亲哭喊一句时,我采用了评价读,教师引读,将感动传递给了学生,学生由此入情入境地读;在读温迪的话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信时,我又引导学生怀着感激之情读一读,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通过多种形式、富有活力、感情真挚的朗读,活生生地显出了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味”。使这堂课“言有尽而意无穷”。(四)情感升华,传递“骄傲”(10分钟) 在学生品味“骄傲”的情感达到高潮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瞬间,她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她们的家人又会怎么想?使学生在交流中传递感动。
课堂拓展,随着“同学们,谁的眼睛永生了?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这一问题的牵引,学生对课题、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就自然达到了一个至高点。此时,再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使每个学生懂得了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他们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献器官,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能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盲童只能用双耳感受节日的快乐。谁能告诉我郁金香究竟有多美?盲童的世界里哪能看到一丝丝阳光呢!谁能告诉我网络世界究竟有多么精彩?敬爱的邓爷爷也在去世后
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他叫吴翼飞,是深圳的大学生。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阳光、善良的大男孩,2004年因骨癌吴翼飞在北京去世;按照吴翼飞的遗愿,他的眼角膜被送回深圳;植入两名眼疾患者眼中。 小杨帆在青岛人民医院离开了我们,杨帆死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捐给了两位盲人。 小杨帆的生命只有3岁半。这是她爸爸带着她在海洋纪念馆留的最后一张相。 作为一名著名歌手,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4月20日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六、说作业
1.结合本篇课文,写一写你对器官捐献
的看法。
七、说板书:
18 永生的眼睛
父亲 母亲 温迪 琳达
骄 傲
热爱生命,无私奉献
爱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