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课人民版Contents Page目 录 页知识点一 “神农”的传说知识点二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耕”知识点三 贫者无立锥之地知识点四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知识点五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农耕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 的国家之一。
2.“神农”传说
内容: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物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历史地位
农耕经济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水稻1.历程
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 和铁制工具。
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②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牛耕技术曲辕犁2.评价
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1.土地制度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②破坏: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均田制废弛。私有制2.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拥有权势和财力。
表现: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②土地 。
影响:
①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高度集中3.田制改革
地主阶级: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农民阶级:提出“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影响:
(1)积极:
农耕者的艰辛劳动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2)消极:
①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②由此引发的 ,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社会动乱1.远古传说:大禹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水利事业:战国: 工程和 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和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成功等。
3.灌溉工具
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 。
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
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都江堰郑国渠筒车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易错提醒 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吠亩之勤。
——《国语·晋语》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导读 史料一中“吠亩之勤”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史料二中的“整地……”等信息说明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史料三 农田灌溉工具:翻车、高转筒车导读 史料三中两图分别为三国时期、宋代的水利灌溉工具,反映了人民重视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革新、应用,也表明水利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史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答案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主题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任,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导读 史料中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任”及“此其分事也”这些信息说明了男女分工劳作的情况,由此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导读 史料从农民徭役重,农业单位产量低,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等方面叙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史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答案 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不同:史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史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
济)为主。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2.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 图表反映了从汉至唐的水利兴修,除隋朝存在时间较短,水利兴修较少外,水利兴修总体呈发展趋势,而水利兴修是农业发展水平的体现。
答案 B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 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C项;
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
答案 C4.《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解析 “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5.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以法律形式保护耕牛和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这种保护本质上说明了明朝的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故选D。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