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一中八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一、积累与运用
1.名句积累
①木受绳则直, 。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③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⑥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
⑦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王湾在《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对家书的渴盼;乡愁是崔颢在《黄鹤楼》中“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niǎoniǎo 炊烟,如诗如画,秀水青山在整个湘西大地上展露出淡幽的神韵,看那古褐 苍苍的吊脚楼,鳞次栉 比的小木屋,别致而优雅,古朴而清纯,小小古镇如画卷般地搬开在茫茫天地中,毫不jiǎo揉造作。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凤凰古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杭州将逐步形成以千岛湖为主,钱塘江、东苕溪为辅的多水源供水,从而提高居民的用水品质.
B.如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D.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幼儿园庆祝“六 一”儿童节的表演会上,小青看着毛毛一系列的搞怪动作和夸张表情,忍俊不禁,拍手叫好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与泸州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轨交通规划,最近已通过规委会审查,轻轨建成后泸州将形成全市快速互联的新格局
D.在新更名的四川医科大学学生手工技能大赛中,由1万多块小玻璃搭建成的“伦敦塔桥”八面玲珑,绚丽夺目
5.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只要热爱生命
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③既然钟情于玫瑰
④既然选择了远方。
A.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6.名著的很多情节脍炙人口。请从下面提供的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答题。
①三借芭蕉扇
②了不起的粉刷工
③孤独勇士绝望岛遇“星期五”
(1)序
号
(2)出自哪本名著
该情节的主人公
作者
(3)简要概述该情节主要内容 。
7.语文实践活动
十四岁,是青春的第一步,是从少年迈向青年的转折点。班级准备开展“十四岁青春仪式”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1)班级召开“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
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或结束语,不少于60字。
(2)班级准备出以此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再设计几个栏目名称。
青春寄语 。
二、阅读理解
8.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①,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②,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乙】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③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
不得则死。’”谒者入通④.董安于⑤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⑥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爱士》
【注释】①孜孜:勤恳的样子。②稔:rěn,丰收。③款:敲,叩。④通:通报。⑤御:侍奉⑥刑:惩罚。这里是杀的意思。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惟欲清净
③期吾君骡
④人主安能不好士
(2)翻译句子:
①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②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3)结合选文具体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赵简子的做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10.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流层的底部,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从几千米高、﹣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Fans》2012年第12期,有删节)
(1)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
(2)本文说明内容是“安全的空中旅行”,第②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3)本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给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句子符合文意。
(5)上飞机时有乘客要求发放降落伞。如果你是空乘人员,该怎样向乘客解释?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 ,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结合第⑥~⑨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
(2)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
(3)品味第 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
(4)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
12.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字数控制在600字~800字之间;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一中八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名句积累
①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③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⑥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
⑦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王湾在《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对家书的渴盼;乡愁是崔颢在《黄鹤楼》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解答】①金就砺则利
②乌蒙磅礴走泥丸(注意“磅礴”的写法)
③吴楚东南坼(注意“坼”的写法)
④赢得生前身后名(注意“赢得”的写法)
⑤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
⑥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波涛在澎湃
⑦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注意“雁”的写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niǎoniǎo 袅袅 炊烟,如诗如画,秀水青山在整个湘西大地上展露出淡幽的神韵,看那古褐 hè 苍苍的吊脚楼,鳞次栉 zhì 比的小木屋,别致而优雅,古朴而清纯,小小古镇如画卷般地搬开在茫茫天地中,毫不jiǎo揉造作。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凤凰古城。
【考点】注音;根据拼音写字词.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解答】“袅袅”不要写作“鸟鸟”;“褐”不要读作“hé”;“鳞次栉比”的“栉”不要读作“jié”;“矫揉造作”的“矫”不要写作“骄”.
答案:袅袅
hè
zhì
矫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杭州将逐步形成以千岛湖为主,钱塘江、东苕溪为辅的多水源供水,从而提高居民的用水品质.
B.如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D.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方法: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成分残缺,缺失宾语,应该是“形成…的格局”,在“供水”后加“的格局”;
B.搭配不当,“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动宾搭配不当,速度不能减少,应该将“减少”换成“减慢”;
C.正确;
D.句式杂糅,“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这一句句式杂糅,修改时去掉“为基础”.故选:C.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幼儿园庆祝“六 一”儿童节的表演会上,小青看着毛毛一系列的搞怪动作和夸张表情,忍俊不禁,拍手叫好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与泸州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轨交通规划,最近已通过规委会审查,轻轨建成后泸州将形成全市快速互联的新格局
D.在新更名的四川医科大学学生手工技能大赛中,由1万多块小玻璃搭建成的“伦敦塔桥”八面玲珑,绚丽夺目
【考点】成语;正确使用词语.
【分析】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解答】A.“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该成语运用正确;
B.“妙手回春”指医生医术高明.该成语运用正确;
C.“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该成语运用正确;
D.“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该成语为贬义词,用在句中不恰当.
故选:D.
5.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只要热爱生命
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③既然钟情于玫瑰
④既然选择了远方。
A.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解答】本题根据“是否能够成功、能否赢得爱情、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等提示语以及“成功﹣﹣﹣远方、爱情﹣﹣﹣﹣玫瑰”等来选择相应的语句选出正确答案:④③②①.
故选:A.
6.名著的很多情节脍炙人口。请从下面提供的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答题。
①三借芭蕉扇
②了不起的粉刷工
③孤独勇士绝望岛遇“星期五”
(1)序
号 ①
(2)出自哪本名著 《西游记》
该情节的主人公 孙悟空
作者 吴承恩
(3)简要概述该情节主要内容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此进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司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司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
【考点】名著情节.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根据所学认真解答.
【解答】答案:
示例一:(1)①(2)《西游记》
孙悟空
吴承恩
(3)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此进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司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司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示例二:(1)②(2)《汤姆 索亚历险记》
汤姆
马克 吐温
(3)对于汤姆说,刷墙本来是一件苦差,但是他却可以把它变成一件美差.通过刷墙权的转让,他从一个一贫如洗的苦孩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阔佬.渴望,是一种追求,能引发一种兴趣;有渴望,有追求,有兴趣,人就有动力.汤姆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心甘情愿地来刷墙.
示例三:(1)③(2)《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笛福
(3)情节略
7.语文实践活动
十四岁,是青春的第一步,是从少年迈向青年的转折点。班级准备开展“十四岁青春仪式”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1)班级召开“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
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或结束语,不少于60字。
(2)班级准备出以此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再设计几个栏目名称。
青春寄语 感悟青春 。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第一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
【解答】(1)由题意可知,本次班会的主题是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所设计的开场白一定要围绕这个主题.开场白一般先是称呼,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如果是结束语一般要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然后对本次活动有帮助的人或单位表示感谢,最后宣布活动结束即可.
(2)为某个活动设计栏目时,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活动的主题紧密相关,栏目名称要简洁明了,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答案:
(1)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14岁,花一般的年龄;
14岁,梦一样的年龄.告别童年,我们走迎来14岁.从此生命开始精彩.迎向明天,我们走向14岁.那个如史如诗,亦梦亦幻的14岁已经向我们走来.怀着憧憬,踏着青春的脚步我们走到了这个班会.
(2)感悟青春,青春放歌等.
二、阅读理解
8.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久别重逢的)惊喜 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
【考点】诗歌思想情感;诗歌关键词句.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解答】(1)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明确是(久别重逢的)惊喜.
(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
(1)(久别重逢的)惊喜
(2)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译文: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前分手,没有想到却在此征途上在相遇.
要问现在又要骑马去哪里,要去的就是夕阳之下的万山丛中.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①,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②,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乙】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③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
不得则死。’”谒者入通④.董安于⑤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⑥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爱士》
【注释】①孜孜:勤恳的样子。②稔:rěn,丰收。③款:敲,叩。④通:通报。⑤御:侍奉⑥刑:惩罚。这里是杀的意思。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停止
②惟欲清净
只
③期吾君骡
希望,想要
④人主安能不好士
怎么,哪里
(2)翻译句子:
①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②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3)结合选文具体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赵简子的做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甲】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乙】赵简子有两匹白骡而又特别喜欢它们,阳城胥渠在广门任小官,夜晚叩门求见,说:“主君的家臣胥渠得了病,医生告诉他说:‘得到白骡的肝脏,病就可以治好.不能得到就得死了.’”门人进去通报,董安于正在旁边侍侯,听说后气愤地说:“嘿﹣﹣,胥渠啊,竟想得到我们主人的白骡!您让我这就去杀了他吧.”简子说:“杀人却是为了保存牲畜,不也太不仁义了吗?杀牲畜以便救活人,不是非常仁义的吗?”于是召来厨师杀死白骡,取出肝脏拿去送给阳城胥渠.过了没有多长时间,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广门的小官左边带七百人,右边带七百人,都最先登上城头,并获取敌人带甲武士的首级.君主怎么能不爱护人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搜刮不停.
已:停止
②句意为:只是希望清清静静.
惟:只
③句意为:竟想得到我们主人的白骡!
期:希望,想要
④句意为:君主怎么能不爱护人呢?
安:怎么,哪里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为:夫:句首发语词;
犹:像;
本根:根基.
句意为: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②句中重点词为:活:使…活;仁:仁义.
句意为:害了人而让畜生活下去,不也不仁吗?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即可.(甲)文:唐太宗从隋炀帝灭亡的例子,得出治国应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乙)文,“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可以看出赵简子愿牺牲爱马救人,他爱惜将士.可以看出两人都以人为本.
答案:
(1)①停止
②只
③希望,想要
④怎么,哪里
(2)①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②害了人而让畜生活下去,不也不仁吗?
(3)唐太宗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赵简子牺牲爱马救人爱惜将士,两人都以人为本.
10.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流层的底部,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从几千米高、﹣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Fans》2012年第12期,有删节)
(1)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
(2)本文说明内容是“安全的空中旅行”,第②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3)本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给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句子符合文意。
(5)上飞机时有乘客要求发放降落伞。如果你是空乘人员,该怎样向乘客解释?
【考点】科普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用人们的看法入手,由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引出空中的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空中旅行是安全的原因,然后介绍了飞机上不发放降落伞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飞机是最安全的”.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说飞机安全的三个方面的理由,文章中均有关键信息提示,如“可以避开恶劣天气““使用另外的发动机”“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等关键语句,这些相关信息其实从发动机遇到故障,遇到恶劣天气,遇到晴天暗流三个方面切入,前者是飞机自身问题,后两者是外部天气变化.考生只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运用的理解能力.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使用,需要有比较的落脚点,而且要明确作者使用比较的用意;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先判断能否删去,然后解释“绝大多数”的含义以及这一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回答删后造成的影响.“绝大多数”一词,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占巨大的比列,但不是全部,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没有包括进去;
(4)本题考查总结性语句的设计和表达,这句话既是对上文的概括,又是这个段落的中心句,后文还有详细数据,作为佐证.完成这道试题,需要归纳概括全文的内容,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前文的六个自然段,无论是飞机与陆地交通工具作比较;还是罗列飞机飞行途中可能遇到安全的问题,但是均有防护措施;强调的中心只有一个:乘坐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
(5)本题考查定点概括的能力,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其实是使用了其他的句式对这个问题做了准确的回答,只需要从中攫取关键的信息,稍微改变一下句子的形式即可.第一个理由,原文采用打比方,指出跳伞不是玩篮球那么容易,不是谁都壸掌握;第二个原因,运用反问句,指出面对未知的前景,不是谁都有跳伞的自信;第三处,也是一个反问句,人多舱门少,一定拥挤不堪,自然无法顺利跳伞.稍微修改句式,就可以直接明确的做出回答.
答案:
(1)即使遇到故障,飞机也有备用发动机使它安全降落;遇到恶劣天气,飞机装有气象雷达,基本能够避开恶劣天气;晴天若遇到暗流,飞行员有足够的时间和处理预案.
(2)这样写实为了将飞机与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做比较,突出飞机的安全性高.
(3)不能去掉,表明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不可控的航空事故.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者乘飞机旅行是安全的).
(5)不能随意发放降落伞,理由有三:其一,跳伞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其二,跳伞队高度,温度,空气状况,着陆点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三,人多窗门少,很危险.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 ,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结合第⑥~⑨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
(2)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
(3)品味第 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
(4)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⑤),叙述她在社区的颁奖仪式上和接受了母亲眼角膜的男孩深情对视着;第二部分(⑥~
),回忆她的母亲决定捐献眼角膜后对自己眼睛的呵护,并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将眼睛献给了一个男孩;第三部分( ~ ),叙述她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思念,在看到母亲救助的男孩时,内心的激动.文章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又对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给予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及相关事件,然后用恰当的词去表述人物品质.从文章内容可以知道: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老母亲在眼视力下降时,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生病时,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生怕家人和医生忘了自己的心愿.这些细节都表现了母亲关心他
人,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看,“
5克”指的是眼角膜的重量,“挚爱”是意思是深爱,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3)本题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理解句子意思,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凝神”的反复出现,表现她对母亲的眷念,“热泪盈眶”既有对母亲的思念,也是对母亲行为的肯定与赞美.想象人物的心理能表现出这种情感即可.如: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男孩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
(4)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末段不仅与开头相照应,还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并由此来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
答案:
(1)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老母
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热心公益、关心他
人,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2)“
5克”是眼角膜的重量,“挚爱”是深
爱,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3)示例: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男孩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
(4)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
三、作文.
12.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字数控制在600字~800字之间;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题以一段材料来说明一个成长这个主题,根据这个材料完成一篇文章,难度较大.
【审题立意】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写作思路,我们围绕其中的一个思路来写即可.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有两个思路来选择:一个是写树或者物的成长,并从中提炼出自己关于成长的感悟;再一个是写人的成长,从中提炼出自己关于成长的感悟.这两个思路都可以,第二个作文思路更容易出彩.
【文体选择】议论文、记叙文都可以.
【写作方法】先叙后议、记叙议论相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都可以使用.
【细节点拨】本文重在从一件现象中发现道理,最末一段一定要出现富有哲理的文字,而且要有联系主旨、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
【解答】【例文】
成长的力量
成长的力量使我们的行为由幼稚无知,变为成熟懂事,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断的在成长,这种神奇的力量伴随着我们成长,使我们懂得了许多许多…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样的经历,刚一回家,“作业多吗?”“吃了饭后快去写作业!”一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就迎面而来,让我来不及招架﹣妈妈的唠叨又开始了!小时候,我很讨厌这种声音,因为是这种唠叨把我从那温暖的被窝中“拖”了出来,把我从美妙的游戏中“拉”了出来,从我使我高兴的漫画书中“叫”了出来.这
样,我始终听不进妈妈的话,总不想自立﹣还有妈妈呢.
但是,有一次我改变了我对这唠叨的看法.
一天早上,天很冷,我好不容易才从里爬起来,可冰凉的衣服让我怎么也不想起床了,便又躺了下来.这时,妈妈开门进来了,见我还躺在床上,便说:“起床了,不然早饭就吃不上了,上学还有可能要迟到!”我终于忍不住了,喊起来:“你怎么这么多话啊,烦死了!”妈妈听了,愣住了.对我说:“其实,我是要对你说我
今天我有事,今天你自理吧!”.我心中暗喜,心想我自理不好自己的生活,还少了这么多烦人的唠叨?片刻,她径直走了出去.我急忙爬起来,开始慢慢穿衣服.
穿衣服时,我总找不到我的毛衣,好不容易找到了,就急的满头大汗.又看了看表,急急忙忙的向嘴里塞涨了的面条,这时才发现英语书不见了.又翻箱倒柜了一
番.想喊妈妈,想妈妈要能回来就好了.临走之前,才发现毛衣又不见了…
我灰头土脸的过过了这一天,这时我才发现妈妈的唠叨,原来在生命中如此的重要.变得亲切了.我独自躺在床上,回想着过去的一幕幕.终于明白了我的无知.不禁悄然泪下.别人已在“唠叨”下成熟了.但我还,要依赖于长辈.这让我情何以堪啊!
后来,我懂得了唠叨的意义,在妈妈的教导下成熟了,我成长了,我变得懂事听话,这就是成长的力量.
2017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