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屋五 古诗三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快乐读书屋五 古诗三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3 21: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教科版三下 快乐读书屋五
古诗三首资料宝袋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先中山靖王刘胜,而他人也称其为彭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字词乐园
luó lǐng yuán
螺丝 山岭 缘故我会认认字指导:
左右结构:
螺、岭、缘。
2018-10-21 词语卡片:
近义词:
遥—— 举—— 望——
反义词:
远—— 高——预习检查远抬看近低课文解析读通古诗1、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读出节奏。
    2018-10-21?读懂古诗
1、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1.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2.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3.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望洞庭》[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横看:从正面看.
侧:从侧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题西林壁》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2018-10-21译文:
站在华山顶山,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一朵朵白云低低地飘在山腰间。《华山》2018-10-21《望洞庭》 通过描写月光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 描写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姿态,说明了一个哲理——对事物应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
《华山》 写作者站在华山之巅向上看、平视、向下看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主题理解结构梳理 湖、月—相和
洞庭
秋色 潭面—如镜

山水—青翠
???? 洞庭 山水相称
山水 君山—青螺
湖光秋月景色美
山青水翠出洞庭望洞庭和谐宁静结构梳理 不同角度 —— 写景
题西
林壁 身在其中 —— 喻理

向上和平视
???? 华山 上接蓝天
向上和向下 手可摘日
看待事物
要全面主题概括 《望洞庭》 通过描写月光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 描写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姿态,说明了一个哲理——对事物应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
《华山》 写作者站在华山之巅向上看、平视、向下看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写法点拨比喻手法的运用:
《望洞庭》中,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
用借物喻理的方法,表现诗歌主题:
《题西林壁》用借物喻理的手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以诗人的视线为线索,让读者自己去有所感悟。
《华山》简短的四句,都随诗人的视线而动,从诗人的角度捕捉到一个个信息。拓展提升 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可以适当假如自己合理的想象。心灵感悟 透过清新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月光下水平如镜的洞庭湖,看到了变幻莫测的庐山,也看到了直插云霄的华山。“江山如此多娇”,我们顿时有了游遍三山五岳、饱览华夏风光的愿望。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做一次亲近自然的旅行,去领略祖国的无限风光吧!随堂练习一、选字填空:
(摇 谣 遥)

( )头 ( )远
歌( ) ( )想
摇遥谣遥随堂练习一、选字填空:
(原 缘 源)

( )泉 ( )故
( )来 ( )分
源缘原缘随堂练习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华 磨
( )( ) ( )( )
huá中华huà华山mó磨难mò石磨2018-10-21三、在括号里填上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    )。
2、(    ),远近高低各不同。
3、举头红日近,(   )。潭面无风镜未磨横看成岭侧成峰回首白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