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太阳光正对着照射到凸透镜上,则通过凸透镜后形成的亮点在( )
A.2倍焦距之外
B.焦点上
C.焦点内
D.无穷远处
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是( )
第2题图
A.只有b
B.只有a、c、d、e
C.只有a、b、c
D.a、b、c、d、e均可
3.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 )
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
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烫焦
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
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
4.森林中若有可乐瓶,容易引起火灾,这是因为可乐瓶装水后(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5.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B.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聚于焦点
C.凸透镜只能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平行主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一定过焦点
6.如图所示,三条入射光线a、b、c都射到光心O上,那么哪条光线将沿着直线射出( )
第6题图
A.a将沿直线射出
B.b将沿直线射出
C.c将沿直线射出
D.三条光线都将沿直线射出
如图所示,太阳光从左上方射下来,在镜的附近放一小纸片,在纸片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由此可以判断( )
第7题图
A.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
B.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
C.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
D.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
8.如图所示的光路中不正确的是( )
9.由于下雨,一透明塑料薄膜的顶棚积满了水(如图所示)。下面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9题图
A.这些水构成了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顶棚的水构成凸透镜,应注意防止它会聚太阳光而引起的火灾
C.透镜应当由透明固体制成,水不可能起到透镜作用
D.水的上表面是平的,因此不可能起凸透镜的作用
10.(福建中考)如图所示:
(1)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甲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2)在乙图中已知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
第10题图
11.(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________于一点,叫________,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________,一个凸透镜有________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如图a所示,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并把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已在图上标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第11题图
(3)如图b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__,从A处射出的光为________(填“发散”、“平行”或“会聚”)光线,这种小灯泡的灯丝位于A的________处。
12.暑假中,小明与几个同学顶着烈日到海滩游玩、烧烤,等到点火时,却发现忘带火柴了,他们几个人的包中只有绳子、透明塑料袋、镊子、小刀、纸等物品,请你替他们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取火?
B组 自主提高
13.(芜湖中考)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第13题图
A.f
B.L
C.f+L
D.f-L
14.(昆明中考)要使光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折,则可使用的光学元件是( )
第14题图
A.一定是平面镜
B.一定是凸透镜
C.一定是凹透镜
D.可能是凹透镜
15.(盐城中考)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1
B.一定等于1
C.一定大于1
D.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
16.某科学学习小组,选择如图a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第16题图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a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________(填字母序号);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b的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________。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
17.(重庆市涪陵区中考)实验一: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用直尺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第17题图
实验二:拿一个凹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仿照上图做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实验一中最小最亮的光斑是________;用直尺量得的距离叫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纸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
1-5.BADAA 6-9.DCDB
10.(1) (2)
11.(1)会聚 焦点 焦距 2
(2)13.2 (3)凸透镜 平行 焦点
12.透明塑料袋中装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利用它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来取火。
13-15.DDA
16.(1)A、C 小 (2)材料
17.(1)焦点 焦距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不能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则近视眼患者配戴的该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
A.小于0.05毫米
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05毫米
D.任意值
2.当像成在盲点上时,不能引起视觉的原因是( )
A.没有视神经
B.没有感光细胞
C.感光细胞过于集中
D.感光细胞分布过少
3.如图表示近视或远视的成像特点及其矫正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图①表示近视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B.图②表示近视的成像特点
C.图③表示可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D.图④表示配戴凸透镜后,远视眼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眼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老花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5.下图中a、b是同一个人的两幅图片,b图中他拿的眼镜( )
第5题图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6.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
B.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2]过度变凸
C.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D.远物和近物都能看清是因为结构[1]有调节作用
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第8题图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9.如图是配戴眼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理图。请在AA′和BB′处画上相应的透镜。甲是矫正________眼(填“近视”或“远视”,下同),乙矫正________眼。
第9题图
10.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_______(填“A区”或“B区”)看远处的同学,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第10题图
11.(台州中考)小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
(1)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
第11题图
B组 自主提高
1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如图是不同的位置处的两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_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
第12题图
13.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________、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普通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的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使用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第13题图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____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__(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4.(厦门中考)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第14题图
(1)当该水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可知此时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3)向水凸透镜内________(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___(填“前”或“后”)。
(4)若光屏不移动,要让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透镜。
参考答案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1-5.CBCCB 6-8.ABD
9.
近视 远视
10.远视眼 A区
11.(1)倒立、缩小、实像 (2)左(或凸透镜)
12.变小 凹
13.(1)倒立 (2)焦距(弯曲程度) 像距 (3)C (4)坐姿端正;常做眼保健操(合理即可)。
14.(1)10 (2)缩小 实 (3)注入 前 (4)凹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3.眼球的折光系统由( )
A.角膜、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B.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C.角膜、房水、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D.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4.照相机成像原理与眼睛成像原理相似,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分别相当于眼睛的( )
A.晶状体 瞳孔 视网膜
B.晶状体 虹膜 脉络膜
C.玻璃体 瞳孔 角膜
D.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5.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6.关于正常眼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
B.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紧,晶状体变厚
C.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厚
D.光线较强时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入眼
7.(莆田中考)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显微镜
8.关于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应该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
B.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以内
C.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
D.应将被拍照物体放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
9.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睛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则(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D.所成的像是虚像
10.小明正看着黑板上的文字,此时在眼球的折光系统中,像距的大小约等于( )
A.眼到黑板的距离
B.角膜到晶状体的距离
C.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
D.黑板到视网膜的距离
11.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她常常要做的是( )
A.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点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点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点
D.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点
12.同学们在拍集体照时,照相机镜头上正停着一只苍蝇,则拍出来的照片( )
A.会有一只正立、放大的苍蝇
B.不会出现苍蝇,但有一个大黑点
C.不会出现苍蝇,但比正常情况下暗一些
D.会有一只倒立、放大的苍蝇
13.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12cm处得到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以是( )
A.10cm
B.12cm
C.24cm
D.6cm
如图是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第14题图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 ]________、[ ]________,由[ ]________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 ]________和[ ]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在[ ]________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________,沿[ ]________传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形成了视觉。
(2)晶状体的曲度是靠[ ]________来调节的。
15.某同学利用家中的一架照相机,做了如下探究实验:(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___,被摄物体应在________________,调节镜头到胶卷的距离,胶卷上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2)用一硬纸板在镜头后面接收经镜头折射后的光斑,用此种方法测焦距,当在纸板上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光斑时,测出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距离,就大约是焦距。
(3)装上镜头,用照相机来拍一棵正在开花的桃树的像,拍完桃树的像之后,想拍一朵较大的桃花的像,则应使镜头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桃花。
B组 自主提高
16.摄影师给全班同学拍了一张合影照,但摄影师看了几次都发现靠边的两个同学照不全,为了使全体同学进入镜头,应使( )
A.照相机离同学们远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B.照相机离同学们近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C.照相机离同学们远一些,镜头向外伸一些
D.照相机向同学们靠近一些
17.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8.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2倍焦距
C.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济南中考)如图是“神州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做的“水球实验”的截图。当时王亚平说:“你们看,这个水球像不像是一个透镜,透过它,你们还可以看到我的倒影呢”。关于这个实验中的“水球”和我们看到的“倒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9题图
A.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假定此时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倒影”大小不变
D.假定此时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倒影”会变大
如图,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第20题图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
C.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21.(淮安中考)眼睛、照相机、幻灯机这三种凸透镜成像系统在调节成像清晰度时,各采用下述方式:甲,焦距固定,物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像距;乙,焦距固定,像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物距;丙,物距固定,像距固定,调节焦距。可知甲、乙、丙应该是( )
A.眼睛甲、照相机乙、幻灯机丙
B.眼睛丙、照相机甲、幻灯机乙
C.眼睛乙、照相机甲、幻灯机丙
D.眼睛甲、照相机丙、幻灯机乙
22.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1)某同学只能在光屏下边缘看到一个残缺的像,这是由于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______________的缘故,如果不改变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烛焰,欲使像移到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向________移。
(2)另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则可能的原因是
。
23.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
第23题图
参考答案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
1-5.DDDAC 6-10.CABAC 11-13.BCA
14.(1)6 角膜 3 房水 4 瞳孔 5 晶状体
11 玻璃体 折射 10 视网膜 信息 13 视神经 视觉中枢 (2)1 睫状肌
15.(1)凸透镜 光屏 2倍焦距以外 倒立 缩小 实 (2)光斑到镜头中心 (3)靠近
16-20.ABBAD 21.B
22.(1)没有在同一高度 下 (2)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所成的像是虚像
23.凸 照相机 远离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的脸庞,当通过凸透镜看她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是( )
2.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3.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在光屏上不能成像
B.在光屏上能成像,像的大小是原来的1/2
C.在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像比原来暗
D.要把光屏向前或向后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
5.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
6.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第6题图
A.60厘米
B.4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7.一凸透镜某次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这次成像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
第7题图
A.小于焦距
B.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C.等于2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8.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形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5cm,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看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贵港中考)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第9题图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烛焰位于b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距先变大后变小
B.物与像的距离越来越小
C.像越来越大
D.像先放大后缩小
11.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利用平行光源在光屏上观察到一个极小的亮点(如图甲所示),然后如图乙开始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
第11题图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厘米。
(2)在光具座上依次放好蜡烛、透镜和光屏后,应调整它们的高度,使________和________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上,其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________。
(3)当烛焰在A位置时,物距约为________厘米,光屏应移至标尺的________范围内,并反复移动光屏找像,此时,眼睛应观察________,直到屏上出现一个______的像为止,此时的像是一个________立的________的________像。
(4)用同样的方法将烛焰先后放在B和C的位置,当烛焰在B位置时,光屏应移至标尺的________范围,屏上成的是一个______立的________的______像;当烛焰在C位置时,光屏上________,但透过透镜向________方向看去(填“光屏”或“烛焰”),能看到一个________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B组 自主提高
12.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情况,S是发光点,S′是S经凸透镜后所成的像,MN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其中哪一种不可能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
13.(绍兴中考)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4.小明同学用某一透镜观察到了如右图所示的现象。那么该实验现象与下列哪个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相同( )
第14题图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杭州中考)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第15题图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________(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16.(杭州中考)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第16题图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________cm,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选填字母)。
A.f<15cm
B.15cm<f<20cm
C.f>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1-5.CAACB 6-10.DDACC
11.(1)10 (2)光屏 透镜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 (3)35 60~70cm 光屏 清晰 倒 缩小 实 (4)70cm以外 倒 放大 实 不成像 烛焰 正 放大 虚
12-14.BDC
15.(1)会聚 (2)11.0 (3)像距 观察像的过程中需要前后移动光屏来找到最清晰的像,存在主观因素,因此像距测量误差大
16.(1)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 (3)40.0 B
(4)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