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

文档属性

名称 (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2-23 15: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性学习
[摘要]: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思维潜力。探索性学习不一定非要探索未知,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重新实践前人探索的路程,通过自己动手排列元素周期表,体会其中的艰难险阻,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到了知识以外的东西。
[关键词]:元素周期律
思维培养
研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
[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立足知识,提高能力,特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思维能力。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科学的指导、细致的引导、热情的督导是良性思维品质形成的有益促进。
教育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求知,尤其在自然科学科目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可以培养学生在积极的主动探索中求知,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思维潜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启发式教学是以活跃学生思维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现在中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不可能漫无边际的探索,探索性学习不一定非要探索未知,重复人类已知的科学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重新实践前人探索的路程,体会其中的艰难险阻,学到知识及知识内涵的东西。
研究时间:2001年9月~2002年3月
研究对象:高一(3)(8)班
编制设制:高一四班54人,每5人一小组,共11组;高一五班46人,
每5人一小组,共9组。
研究途径:
常规教学
研究性学习课
小组讨论活动
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征询、指导(集体与个体结合),比较,帮助,讨论,矫正,定人定点定项,及时交流反馈。
研究措施:
创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培养逻辑思维和求实精神。
2、
课堂教学以知识点为载体,着重思维培养,集体中交流、总结。
3、
研究性学习课灵活运用,验证、设计、改进相结合,实验思路、实验
装置、实验现象描述等方面处处促使创新。
4、
实验家庭化、微型化,创新求异。
5、
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多形式多渠道强化。
6、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经验与教训并组织学生讨论,具体写成个人的
小结文章。
研究过程:(1)先由老师引导,收集资料,引用故事、典故进行讲述,在讲述中唤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将启发灌输其中,让学生渐入佳境。
(2)提出问题,让每位学生多方面收集资料,自行设计方案,具体绘图,列出所需药品、仪器。
(3)方案在各小组进行答辩讨论,由小组审议后上交班级,小组之间再予交换议论方案(包括安全因素),由老师审查设计方案的安全性。
(4)以小组为单位具体组织实验,作实验记录,讨论得出结论,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写出各组的论文,包括设计后的反思。
[教师引导1]:指导学生阅读高一教材107—108页内容。然后讲述故事。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1867年,彼得堡大学聘请青年化学家德·伊·门捷列夫来校担任普通化学教授。为了不辜负这种荣誉,这位三十三岁的教授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做好工作,
经过精心准备,他的讲课轰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时,极为成功,为了更好的教学,他开始编写一本内容丰富的新著作《化学原理》。他手头的资料形形色色,卓卓有余,可是,门捷列夫对于这门自己早已十分熟悉的科学,觉得自己钻进这座科学丛林越深,却越糊涂,化学科学真好象是一座没路的森林。
那时候,化学家所知道的元素一共有63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一种都要与其他物质化合而成几十、几百、甚至几千种化合物,色彩、软硬、轻重、气味……都没有完全相似的。科学家对它们已经研究得很细了,可是这样枝枝节节的讲得越多,听的人对于化学的认识可能反而越少,难道组成世界的这些材料当真是漫无秩序,极其偶然的凑在一起吗?可是门捷列夫却不愿意盲目的在这座迷宫里漫步,他坚决的寻找元素间的规律,深信元素虽然有种类的不同,可元素与元素之间一定隐藏着某种统一性。
其实用不着多高的智慧才能看出存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些元素间的极大相似性,双胞胎元素、三胞胎元素,化学家早就发现了,例如F、Cl、Br、I等卤族元素的性质就很相似,Mg、Ca、Sr、Ba等碱土金属元素也是相似的。门捷列夫却肯定这种现象决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存在于一切元素中间,知道了这一点后,就可以把元素像士兵一样排列成队。
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样的基本性质是关键的特征呢?
颜色吗?比如P有白磷、红磷、黄磷,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P本来的颜色究竟是白的,还是红的、黄的呢?比如I2,固体时是深棕色,有金属似的光泽,可是一加热,同一份I2就变成了紫色蒸汽。又如黄金,如果打成极薄的箔,就变成蓝绿色,透明得像云母一样。
所以,颜色不可能。那么密度呢?一种物质只要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微加热,密度就起变化,相对的轻起来——更不确定了。同样的,元素的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及许多别种性质都不合用。
就像每个人有个特殊的脸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标记一样,每种元素也应该有一种更根本的特征作为它的标记,这标记应该无论该元素如何反应,具有了什么样的性质,也不会失掉它。
有这样的标记吗?
是的,有,所有的化学家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它,可是很少有人重视它,它就是原子量。每一种元素都有它自己独有的原子量,那是一定的,决不会变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不改变,它是元素的“身份证”。这个结论是门捷列夫通过仔细比较后得出的,但是,怎样利用它来总结规律呢?
为了不迷路,门捷列夫用厚纸板切成63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形卡片,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下元素名称、重要性质及原子量,然后玩起这副纸牌来,反复比较、排列,变换位置,寻找所有元素共同遵守的统一法则。1869年春季快来时,门捷列夫通过深入研究,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报告。
元素们像士兵列队一样,排列在一起,它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性质,每隔七种元素就会周期性的重复出现一次,类似的元素总要鱼贯的排成一个小队或形成一族。例如,原子量为7的轻金属元素Li是H之后第2号元素,原子量为23的Na是H之后第9号元素,Na和Li一样,都是金属,都很轻,都那么活泼、易燃,都容易和别的元素结合。原子量为40的K,是第16号元素,也是轻而易燃的金属,此后,每经过一种有规则的周期,就有一种碱金属自动排列到这一族来,先是铷(85.5)后是铯(133)。锂最轻,最安静,Na呢比Li活泼,K更活泼些,而行尾最重的铯,比谁都活泼,在空气里是一秒钟也不能呆。一切元素都可分成类似的多少有亲缘关系的组或族,每一族里的元素,都按严格的顺序逐渐衍变,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渐变。
乍一看,这好象很简单,按原子量大小依次排下去,周期律自动就出现了,这么简单的事,怎么除了门捷列夫以外,别的化学家就谁也想不到去试一试呢?
事实上,这件事别人也尝试过,出现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但并没有这么简单。就好象得到了一件重要文件,可惜其密码却有误一样。门捷列夫按原子量排列元素,但他不知有几种元素的原子量没有测准确,受当时研究条件所限,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那些错误多年以后才查出来,门捷列夫当时无从知晓。这样,一些元素带着假的“身份证”站在牌阵里,并没有站到应该站的位置上,这样,因为这些扰乱者的干扰,队伍被打乱了,而且,那时候,门捷列夫还无法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样的元素没被查出来。看,这元素的队伍中,不仅有假身份证的携带者,而且还有些家伙在排队之前偷偷离开了队伍,一切都乱套了。
这时候,门捷列夫凭着自己的智慧,果断的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来维持秩序了。例如,5号元素硼和13号元素铝的下面是31号元素钛,看起来有规律,但是钛与硼和铝的性质都不相似,它和隔壁的碳族好象更象一家人,于是,门捷列夫决定把钛从31号位置上移开,留下一个空格给未知的另一种元素,他把它取名叫做“埃卡铝”,意为“类铝”,他甚至预言了这种未知元素的原子量、形状、性质。当时,大多数科学家都不相信门捷列夫的判断,纷纷批评他。事实上,预言陆续应验了。
1875年,法国化学家列科克发现了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素镓,这种元素的性质很像已知的铝。门捷列夫知道后,给巴黎科学院写了封快信:“镓就是我预言过的‘埃卡铝’,它的原子量接近68,密度在5.9上下。”这些都为列科克的实验一一证实。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两位研究家找到了一种新元素,可是很快发现,这是门捷列夫预言过的21号“埃卡硼”。
最辉煌的胜利出现在1885年,德国人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克勒发现了又一种新元素锗。早在十五年前,门捷列夫在1870年预言,碳硅一族将要出现一种新元素,同C和Si十分相似,并且是一种深灰色的金属。十五年后,温克勒发现的锗,果真如此。
门捷列夫预言:原子量大约72。
十五年后,温克勒用实验证实确实是72或73。
门捷列夫说它的密度应该在5.5左右。
温克勒证实是5.47。
门捷列夫说新元素的氧化物会很熔化,密度将是4.7。
十五年后,温克勒证实:确实如此。
门捷列夫说,新元素的氯化物密度大约1.9。
温克勒说:太准了,密度准确的说是1.887。
可是,也有遗憾。当时,人们在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里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元素氦,可门捷列夫不怎么相信,没有给它留位置,当氦的哑谜被完全戳穿的那一天,门捷列夫是活到了那个时候的,那一天他觉得很震惊,但实际上,正是那一天,他获得了最伟大的科学胜利。
因为紧接着,英国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空气中的新元素氩,拉姆塞又从空气中查出了氦以外的三种新元素:氖、氪、氙。这些新元素都类似,都非常不活泼,正好凑在一起组成了新的一族,十分合适的插进了周期表,彻底的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新元素钋,五个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又发现了新元素镭,在钋和镭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几种稀有元素,到此为止,从H到U,92个房间里,88个房间住满了,只有四个房间空着,它们是43号、61号、85号、87号。这四个房间的主人到哪儿去了呢?失踪了吗?
随着人们对放射现象的深入研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逐渐弄清楚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核处高速运动,其中举足轻重的是质子,它决定着元素的种类,并以射击队线的形式释放能量。例如,镭是放射性元素,裂变后会变成铝和氦。镭的原子核中有88个质子,裂变后裂变成四块,大的碎片含82个质子,正好是铅;那三块小的呢?88减去82,剩6个质子,而那三块小碎片大小一样,各分了2个质子,正好是氦!看,原子的核衰变,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减法罢了。这启示了人们,那么能不能制造特殊的加法呢?
向一个原子核里加一个质子,谈何容易?!
1934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纶在巴黎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了原子进行加法的办法。她们发现,钋(84号)衰变时,以极高的速度射出它的碎片——氦原子核,她们用这氦核作炮弹,去向金属铝开火,奇迹出现了,铝变成了磷,算算,正好,13+2=15。不久,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将某些原子核作炮弹,加速袭击别的原子核,为人工制造新元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7年,劳伦斯:42(钼)+1(氘)=43(锝);
1939年,法国佩雷:89(锕)—2(氦)=87(钫);
1940年,西格雷:83(铋)+2(氦)=85(砹);
1945年,美国马林斯基:铀裂变产物中分离出61号元素钷;
1940年,美国麦克米伦: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93号元素镎,有力说明了铀不是周期表上的终点。
后来,人们又在探索中前进,发现了94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钚(可造原子弹),95号镅,96号锔(纪念局里夫人),97号锫,98号锎,99号锿(纪念爱因斯坦),100号镄(两者均在原子核反应后的裂片中发现),101号钔(纪念门捷列夫),102号锘(纪念诺贝尔研究所),103号铹(纪念劳伦斯)……
1964年,1967年,苏联、美国科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发现了104号和105号、106号元素,各执已见用自己的方式来命名新元素,争论不休,长时间没有得到统一。1976年,苏联科学家宣布人工制造出了107号元素。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化学元素?人们会不会无休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制造下去?100号镄以后,人们新合成的几种元素寿命越来越短,照此推理下去,108号以后人工合成新元素的希望越发渺茫。可是,很多科学家研究了元素周期表以后,推算出108号元素以后,可能会出现几种长命的新元素,甚至预言了114号元素的一些性质,说它类似铅。
1976年,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独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中发现了四种新元素:116号、124号、126号和127号。这还有待验证,如果属实,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又将前进一大步。最近三十年发现的元素的详细情况见教材109页。
[教师引导2]:元素周期表最好以立体思维的对待,横向、纵向比较,不要片面
的看待。
三个短周期:一、二、三
横向
三个长周期:四、五、六
一个未完成周期:七
七个主族:IA——VIIA
七个副族:IIIB——IB
纵向
VIII族
0族
[设问]:从上面的平面叙述来看,周期与主族的序数与具体的元素有什么关联?
[学生]: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设问]:横向、纵向分别来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变化规律?
原子的半径有什么变化规律?
失电子、得电子的能力有什么变化规律?
可能的化合价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最外层电子数由于1个逐渐增加到8个
横向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但0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突然增大
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最高正价
=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纵向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最高正价相同
[一位学生发言]: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比如:
rNa
>
rMg
>
rAl
[设问]:金属、非金属在哪个方向更集中?金属性、非金属性横向、纵向上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横向: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纵向: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设问]:相应的,性质上有什么表现?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横向
与酸反应越来越不剧烈;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稳定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弱;酸性越来越强
纵向
与酸反应越来越剧烈;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不稳定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酸性越来越弱
[学生提问]:
置换反应能不能用于说明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学生小组讨论]: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可以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例如:Fe
+
CuSO4
===
FeSO4
+
Cu
这个反应只说明Fe的还原性比Cu强。确实Fe的金属性比Cu金属性强,但不
都是如此。K、Ca、Na三种金属太活泼,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非金属类似:
例如:Cl2
+
2NaBr
===
2NaCl
+
Br2
这个反应只说明Cl2的氧化性比Br2强。确实Cl2的非金属性比Br2非金属性强,
但也不是非金属都如此。
[学生提问]:
那么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能不能用于说明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那么离子的还原性强弱能不能用于说明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教师并不给出答案,而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有争议再讨论]
[教师引导3]:
设想去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十种元素单质样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后,得到下列结果:
A
B
C
D
E
F
G
H
I
J
熔点
-150
550
160
210
-50
370
450
300
260
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O2反应








不反应


相对原子质量
1.0
8.0
15.6
17.1
23.8
31.8
20.0
29.6
3.9
18.0
相对位置填入下表:
[鼓舞学生]:你也试着来做一回门捷列夫,创建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学生习作]:(1)
A
I
B
D
C
J
G
H
F
E
(2)
A
I
B
C
D
J
G
E
H
F
(3)
A
I
B
C
D
J
G
E
H
F
(4)
B
J
I
A
G
D
C
E
F
H
(5)
A
B
I
D
C
J
G
E
H
F
(6)
I
B
A
C
D
J
G
E
H
F
(7)
A
I
B
C
D
G
J
H
E
F
(8)
A
I
B
C
D
J
G
E
H
F
(9)
A
I
B
C
D
J
G
E
H
F
(10)
A
B
I
C
D
G
E
J
H
F
(11)
A
I
B
C
D
J
G
E
H
F
(12)
A
E
D
I
B
J
C
G
H
F
[学生讨论结果]:
首先,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周期表时,抓住了关键:相对原子量逐渐增大。由已知表中来看,相对原子量由大到小:
A→I→B→C→D→J→G→E→H→F
其次,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会排成一个纵队,成为一族。由表中来看,化学性质相似的有:
A与E
B、F、G、H
I、C
D、J
最后,综合分析:
(1)E的相对原子量在H、B之间,因此E在A下方合适;
(2)B、F、G、H这组,F的相对原子量最大,略大于H,所以F在B的下方,
在H之后;
(3)F、G相比,G的相对原子量比F小,两者的熔点差小,所以G可能在
F之上;
(4)I与C相似,相对原子量C又小于D,大于I,所以C在D之前,I之下;
(5)D与J相似,相对原子量B(6)相对原子量J[学生争论]:
(1)在排列元素位置时,考不考虑熔点高低?
(2)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只有同族元素吗?
[小组讨论结果]:
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金属与非金属的熔点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是不同的,从上到下,同族金属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降低,例如碱金属族,但同族非金属元素的单质的熔点则会升高,例如卤族。这道例题中没有告诉A→J各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因此本题中熔点的高低变化对判断没有帮助。
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不止同族元素,左右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邻的元素性质也应当是相似的,例如Na、Mg、Al就是例子。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在考虑相对原子量的前提下,可以上、下排列,也可左右排列。
[学生评价]: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但部分元素没有遵循性质相似、位置邻近的规律;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考虑到了性质相似、位置邻近,但如果把F移到H的下方会更合理;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遵循了性质相似、位置邻近的规律,F、H的位置还可以变化,F在H之后也是可以的;
表:考虑到了性质相似、位置邻近,但没有考虑到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不合理,需全面改进;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遵循了性质相似、位置邻近的规律,BGHF这一纵队如果与IC纵队颠倒前后顺序会更合适;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遵循了性质相似、位置邻近的规律,如果把J与H位置移开使之不在同族,再将A的位置上移,就完全合理了;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大致遵循了性质相似、位置邻近的规律,但J的相对原子量比G小,应在G之前;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但完全没有遵循性质相似、位置邻近的规律,各方面都解释不通;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考虑了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在同族,合理;
表: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和性质相似都考虑到了,与(7)非常相似;
表:考虑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也考虑了性质相似,实际上相当于(7)的变形,但都是合理的;
表:性质相似考虑到了,但相对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布上还有不合理处,D、J与I、C应交换位置并下移,E应下移到与H同横队。
[学生小结]:
元素性质随着相对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关键,通过自己动手排列元素,再一次体会到了在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相对原子量逐渐增大的规律,此外,性质相似的元素应该同族或是相邻,有相似性的同时也有递变性。
[教师点拨评价]:
同学们在操作中真切体会到了门捷列夫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布元素周期表时遇到的困难,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抓住主要忽略次要,排除干扰,再三讨论,最终排列出了自己的“元素周期表”,这是令人可喜的。相信通过这一次具体操作,同学们会对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下一步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具体的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元素周期律,我们将组织同学们在实验室动手实践验证。
[研究结果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体作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被真正调动起来后,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想像力丰富,勇于探索。
在研究课题设置上,排除以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惯性思维,答案唯一正确、绝对,设置开放性课题的优点在于,没有绝对的、唯一的答案,合理的都是正确的,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探讨余地。
设计方案后,学生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同学的建议、意见,对原有方案又进行了一番改进,增进同学之谊的同时,强化了团体意识。
学生共同评论:9号方案一次性合格,其余方案,探讨后稍加改进,还是合理的,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学生共同反思:重视主要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因素,并需要排除干扰信息的干扰。
[研究后的反思]:
1、漫无边际的探索是徒劳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功的,探索性学习不一定非要探索未知,重复人类已知的科学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重新实践前人探索的路程,体会其中的艰难险阻,学到知识及知识内涵的东西。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导作用应适度发挥,适当启智导学,因此老师应该在解放心灵的同时,宏观调控氛围。
3、作为主导的老师,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本节主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归纳思维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引导自己发掘自己的智力潜力。
4、以教材为主,适当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用故事、典故、趣闻、新闻……
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之中全身心投入,取得最好效果。
5、实际证明,集体讨论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增进友谊,这个氛围是良性的,但教师应控制调节现场气氛,防止纪律失控。
实验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并进,共同探索,互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启发,互相帮助,教师是他们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争、多做,讲道理摆事实举例子。
[参考资料]:
1、《元素的故事》<苏>依·尼查叶夫
2、《给教育者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3、《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长
三短
一缺
七正
七副
0和Ⅷ
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