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忆秦娥 娄山关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2.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题目中“忆秦娥”是词的( ) ,它根词的( )有关,“娄山关”是( ), 它根词的( )有关。毛主席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 》《 》这些诗词。21·cn·jy·com
3. 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①残阳如血。( ) ②顿失滔滔。( )
③看红装素裹。( )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 )
4.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B、“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C、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是 ( )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www-2-1-cnjy-com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6.根据对词的理解填空。
第一部分写( ),感情基调是( )。第二部分写( ),感情基调是( )。( )( )( )( )( )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 )的气氛。( )和( )从侧面烘托出红军行军的紧迫和纪律的严明。词中“铁”字表现出雄关的( )。 “越”形象的表现了 ( )。21cnjy.com
7..《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如何理解?
二、课内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8.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忆秦娥李白
??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10.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www.21-cn-jy.com
1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忆秦娥.娄山关》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答案:
忆秦娥é 娄山关lóu 马蹄声碎 tí 喇叭声咽y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
2.答案:课文题目中“忆秦娥”是词的(词牌名 ) ,它根词的( 格式 )有关,“娄山关”是( 题目 ), 它根词的( 内容 )有关。毛主席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七律.长征 》《沁园春.雪 》这些诗词。21教育网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运用。
3.答案:比喻 夸张 拟人 拟人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方法的理解。
4.答案:B
解析:A“真知灼见”与“意见”语义重复。C去掉“一类的东西”。D“一边放着一个”有歧义。
5.答案:D
解析:D项很明显是一个设问句,先问后答,所以“哪一种办法省时间”后不应该运用逗号,而应该运用问号。
6.答案: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悲凉沉郁、 写战斗结束后红军越过娄山关的情景、雄劲豪放 、西风 霜 晨 月 雁、庄严肃穆、碎和咽、 难以逾越、大踏步越过雄关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7. 娄山关地势很高,西风吹得猛烈,大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凄厉地叫着,寒霜满地,残月挂在天空。该句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生动地点染了出来。2·1·c·n·j·y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词作的写作背景、时间来理解。
二、课内阅读
8.答案: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
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解析:从长空和晨月看是视觉角度写景,雁叫、马蹄声、喇叭声音看是听觉写景。写景的作用是烘托气氛,渲染心情,一切景语皆情语。21·世纪*教育网
9.答案: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铁”难以逾越、”越”大踏步越过雄关,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人民的胜利信心,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
三、课外阅读
10、答题要点:
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
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
解析:“咽”“梦断”“柳色”“伤别”可见伤别盼归。
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看出家国之感。
11、答题要点:
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
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
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 。
解析:诗词中的写景状物都是抒发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上下阕写景都是营造愁苦悲壮气氛的。答题时要体会意象营造的意境,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