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9 11:45:32

文档简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
(2)学会鉴赏现代诗歌,品味本诗深刻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
(2)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的本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特定景物抒发感情的技巧和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四十年多前北京的火车站,一位叫做食指的青年学生,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在他乘坐的一列西去的火车上写下的他离开家乡的瞬间。这篇文字被那个时代无数的与大家年龄相仿的青年所铭记,以至于有人说“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找到这首诗打动这一代青年的原因。21cnjy.com
二、作者名片
幻灯出示。
食指, 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二、背景介绍
幻灯出示文革及上山下乡图片,让学生了解感受时代背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表现的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那是一个社会物质贫乏,人民在精神上却无限狂热的年代。仿佛所有的人都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就在眼前,再加一把劲就能得到,而它的缔造者毛主席就在人们心中就如同神明一般。196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的一条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21·cn·jy·com
接着又连续几天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全国各地青年上山下乡的消息,毛主席以他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几乎所有的青年在各式各样的号召下,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与忠诚投入到这场运动中。www.21-cn-jy.com
那个时候,满街都有这样振奋人心的标语口号,人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高度兴奋中。
在追逐理想的冲动中,在城市的动员之后,那些并不比大家大多少的孩子们接到了一张张上山下乡通知书。时代的热情感染着他们,他们开始整理行装。于是知识青年们,以万、数十万计为单位的数量,先后挤上了一列列北往西去的列车。www-2-1-cnjy-com
他们都还没来得及作一点必要的准备,甚至不知道如何准备,怀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和幻想,带着共同的青春和热血,带着共和国的年龄,这些定格在胶片中的青春面庞怀着最美好的理想踏上了最艰辛的道路,随着一声长长气笛,告别了欢送的锣鼓、告别了喧闹的城市、告别了读书声,告别了流泪的同学、年迈的父母。而这一去,他们并不知道是否还有明日的相见。2-1-c-n-j-y
在那场运动中,广阔天地把城市的孩子们分送给一个个贫穷的村庄。直到很多年之后,当一部分的知青发现十年一梦自己依然两手空空无房无家、发现自己本该光明的前程即将永远留给田地、战天斗地的热情在时间的冲刷下还原成最朴素的愿望,回家。
1980年这场轰轰烈烈的影响了一代人的运动终于落下大幕,但是,有的知青回来了,而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乡的农村,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21*cnjy*com
本诗写于1968年12月20日,诗中描述的是诗人1968 年12月20日4:08分,告别家乡北京到山西插队的情形。“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三、整体感知
1.听名家朗读诗歌,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诗节 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
第二诗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第三诗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第四诗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第五诗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2.朗读指导,注意停顿和语气语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平缓而深沉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升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降下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稍许颤音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紧促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放慢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无奈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逐渐上升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重音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升  降
1968年12月20日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思路。
迷惘恐惧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震惊绝望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依恋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四、合作探究
结合下列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1).外界的火车启动给诗人造成的错觉,实际上并不是北京车站的建筑在剧烈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火车在抖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是诗人内心的抖动,此刻火车的启动,提醒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依的生活了,这对一个20岁青年来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你知道诗人化用了那首诗吗? 21教育网
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我”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我”内心无比痛苦。这里化用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2·1·c·n·j·y
3.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这里有什么含义?
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4.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这样写既表达了对北京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北京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更深刻地传达出其内心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 在这里“妈妈”“北京”已不是表层的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国家。
5. 最后一段中“抓”字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
明确: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知青的上山下乡有着一种远离主流、走向边缘的深层命运,每个人都无力摆脱。当作者明白自己不可挽回的要离开的时候,离开亲人、离开故乡、离开自己对命运的把握。诗人想抓住故乡、亲人、命运。21·世纪*教育网
6.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义?
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惜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诗人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来源:21cnj*y.co*m】
7.“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时间与地点?
明确: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转折点,同时还是诗歌情感的触发点。它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在这个时刻,这些和大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们,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从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时间与地点。它给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刺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憧憬、迷惘或依恋,像按钮一样,被这个时间地点所激发而喷薄而出。【出处:21教育名师】
8. 思考:“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究竟指代了哪些内容?
A诗人看到的手的海浪,人们在挥手告别。
B诗人听到的“汽笛长鸣”,告诉人们火车就要出发了。
C诗人感到的火车出发时剧烈的抖动,也是诗人内心震动的虚写。
D诗人此时内心的吃惊、疼痛。
E诗人对自己前途的迷惘、忧虑、恐慌。
五、写法探究
1.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和感受。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2.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用衬托的手法写离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诗中渲染告别的声浪,正是为了反衬离乡人的失落、恐慌及难以割舍的离情。【版权所有:21教育】
4.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学生再次诵读
六、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 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21*cnjy*com
七、课堂练习
1.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管 (guǎn) 管理 撒 ( sǎ )撒手
菅 ( jiān )草菅人命 撤 (chè )撤走
臂(bì )手臂 缀( zhuì )点缀
壁(bì )赤壁 辍(chuò )辍学
璧(bì )玉璧 啜(chuò )啜泣2、理解词语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莫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了会散,散了也会再聚;莫道人生自古伤别离,道不尽离愁别绪,说不完千言万语。美丽人生有着许多美丽的偶然,热爱生活的人,即使什么也不说,眼神中也找不到冷漠;热爱生活的人,每一天都会用真诚把自己的生活开拓。
八、课后作业
1.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阅读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谈谈你对这位作者诗歌的印象。
【板书设计】
迷惘 恐惧
震惊 绝望
依恋北京
【教学反思】
诗歌首要的就是读,只有读才能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主题意义,听名家有感情的范读,之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和技巧。。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总结。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进一步感知诗的本质。
1.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
2.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6.7.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这是四点零
八分的北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5张PPT)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激 趣 导 入
情境导入
四十年多前北京的火车站,一位叫做食指的青年学生,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在他乘坐的一列西去的火车上写下的他离开家乡的瞬间。这篇文字被那个时代无数的与大家年龄相仿的青年所铭记,以至于有人说“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找到这首诗打动这一代青年的原因。
食指, 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激 趣 导 入
作者名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表现的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激 趣 导 入
背景介绍
那是一个社会物质贫乏,人民在精神上却无限狂热的年代。仿佛所有的人都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就在眼前,再加一把劲就能得到,而它的缔造者毛主席就在人们心中就如同神明一般。196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的一条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背景介绍
文化大革命
背景介绍
接着又连续几天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全国各地青年上山下乡的消息,毛主席以他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几乎所有的青年在各式各样的号召下,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与忠诚投入到这场运动中。
背景介绍
那个时候,满街都有这样振奋人心的标语口号,人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高度兴奋中。
背景介绍
在追逐理想的冲动中,在城市的动员之后,那些并不比大家大多少的孩子们接到了一张张上山下乡通知书。时代的热情感染着他们,他们开始整理行装。于是知识青年们,以万、数十万计为单位的数量,先后挤上了一列列北往西去的列车。
背景介绍
他们都还没来得及作一点必要的准备,甚至不知道如何准备,怀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和幻想,带着共同的青春和热血,带着共和国的年龄,这些定格在胶片中的青春面庞怀着最美好的理想踏上了最艰辛的道路,随着一声长长气笛,告别了欢送的锣鼓、告别了喧闹的城市、告别了读书声,告别了流泪的同学、年迈的父母。而这一去,他们并不知道是否还有明日的相见。
背景介绍
在那场运动中,广阔天地把城市的孩子们分送给一个个贫穷的村庄。直到很多年之后,当一部分的知青发现十年一梦自己依然两手空空无房无家、发现自己本该光明的前程即将永远留给田地、战天斗地的热情在时间的冲刷下还原成最朴素的愿望,回家。
背景介绍
1980年这场轰轰烈烈的影响了一代人的运动终于落下大幕,但是,有的知青回来了,而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乡的农村,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 1968 年12月20日,诗中描述的是诗人1968 年12月20日4:08分,告别家乡北京到山西插队的情形。“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背景介绍
听名家朗读诗歌,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预习检测
激 趣 导 入
整体感知
第一诗节 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
第二诗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第三诗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第四诗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第五诗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预习检测
激 趣 导 入
整体感知
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预习检测
激 趣 导 入
朗读指导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平缓而深沉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升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降下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稍许颤音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紧促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放慢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食指
预习检测
激 趣 导 入
朗读指导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无奈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逐渐上升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食指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重音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升 降
1968年12月20日
激 趣 导 入
整体感知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迷惘
恐惧
震惊
绝望
依恋
北京
体会诗人的情感思路
1.外界的火车启动给诗人造成的错觉,实际上并不是北京车站的建筑在剧烈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火车在抖动。
2.是诗人内心的抖动,此刻火车的启动,提醒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依的生活了,这对一个20岁青年来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我”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我”内心无比痛苦。这里化用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你知道诗人化用了那首诗吗?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这里有什么含义?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这样写既表达了对北京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北京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更深刻地传达出其内心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 在这里“妈妈”“北京”已不是表层的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国家。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明确: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知青的上山下乡有着一种远离主流、走向边缘的深层命运,每个人都无力摆脱。当作者明白自己不可挽回的要离开的时候,离开亲人、离开故乡、离开自己对命运的把握。诗人想抓住故乡、亲人、命运。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最后一段中“抓”字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
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惜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诗人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义?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明确: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转折点,同时还是诗歌情感的触发点。它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在这个时刻,这些和大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们,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从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时间与地点。它给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刺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憧憬、迷惘或依恋,像按钮一样,被这个时间地点所激发而喷薄而出。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时间与地点?
思考:“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究竟指代了哪些内容?
激 趣 导 入
合作探究
“这”
1.诗人看到的手的海浪,人们在挥手告别。
2.诗人听到的“汽笛长鸣”,告诉人们火车就要出发了。
3.诗人感到的火车出发时剧烈的抖动,也是诗人内心震动的虚写。
4.诗人此时内心的吃惊、疼痛。
5.诗人对自己前途的迷惘、忧虑、恐慌。
激 趣 导 入
写法探究
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和感受。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激 趣 导 入
写法探究
用衬托的手法写离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诗中渲染告别的声浪,正是为了反衬离乡人的失落、恐慌及难以割舍的离情。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激 趣 导 入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 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管 ( )_____ 撒 ( )_____
菅 ( ) _____ 撤 ( ) _____
臂( )_____ 缀( )_____
壁( )_____ 辍( )_____
璧( )_____ 啜( )_____
激 趣 导 入
课堂练习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管 (guǎn) 管理 撒 ( sǎ )撒手
菅 ( jiān )草菅人命 撤 (chè )撤走
臂(bì )手臂 缀( zhuì )点缀
壁(bì )赤壁 辍(chuò )辍学
璧(bì )玉璧 啜(chuò )啜泣
激 趣 导 入
课堂练习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激 趣 导 入
课堂练习
莫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了会散,散了也会再聚;莫道人生自古伤别离,道不尽离愁别绪,说不完千言万语。美丽人生有着许多美丽的偶然,热爱生活的人,即使什么也不说,眼神中也找不到冷漠;热爱生活的人,每一天都会用真诚把自己的生活开拓。
激 趣 导 入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阅读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谈谈你对这位作者诗歌的印象。
1.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
2.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6.7.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这是四点零
八分的北京
激 趣 导 入
板书设计
迷惘 恐惧
震惊 绝望
依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