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8课 短文两篇(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8课 短文两篇(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9:56:03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巴金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给一位老人的颁奖词是“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位老人是谁呢 对,他就是巴金先生,为什么他会得如此的盛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两篇散文,从中能看出他崇高的希望和信念。板书课题。2·1·c·n·j·y
二、出示活动任务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21cnjy.com
展示背景资料: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巴金写文章热烈的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21*cnjy*com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瞬(shùn)间 皓(hào )月 后羿(yì) 一撮(cuō)
旸(yáng)谷 姮娥(héng é) 寂寞(mò) 浸(jìn)
4、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浸:泡,使渗透。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凭栏:靠着栏杆。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四、欣赏《日》,感受作者的人生追求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篇散文诗《日》,看看诗人要表达怎样的人生追求。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日》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列举飞蛾扑火和夸父追日的事例,并赞美他们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4段)承接上文事例展开议论,歌颂为追求光和热而舍弃自己生命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第5段)我甘愿做飞蛾,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文中哪些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点拨方法:表达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的语句一般位于文章结尾,有时候位于文章开头。
明确:“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21教育网
2、仔细默读,自主探究
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生活中飞蛾扑火是自取灭亡,作者为什么认为“飞蛾”值得赞美?
点拨: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作者认为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来源:21cnj*y.co*m】
(2)神话中“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怀念夸父?
点拨:因为夸父为了追求光明,不怕艰难险阻,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作者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出处:21教育名师】
(3)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点拨:我们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的角度进行揣测。本文作者表达的是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1·cn·jy·com
所以这里的飞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是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所以作者写的虽然是“日”, 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版权所有:21教育】
3、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快速阅读全文,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点拨: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本句是反问句,突出强调自己的意思:如果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就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语句中露出作者的担忧,而这人间不仅是我的,更是大家的,作者仍然要热烈追求光和热,可以看出作者的无私伟大的情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此句表现出作者的无私伟大的情怀。21*cnjy*com
2、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出示时代背景:
《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明确: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即勇于追求光明和正义,即使牺牲了生命,也能死得其所,虽死犹生。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无私伟大的情怀和人生理想、追求。
小结:最后一自然段,作者抒情,明确表达为了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坚定信念。
三、品味皓月,走进作者内心
我们学习第二首散文诗《月》,看看作者面对长空中的皓月,有怎样的感受?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月》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擂台赛,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
思考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我凭栏望月,对月沉思。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凉月带给我清冷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5段)写姮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作者追求理想的愿望。
2、细细品读,自主探究
同学们,现在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写到了几次月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填写下面的表格: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情境 感受 语句
1
2
3
4
5
点拨:文中五次写到月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情境 感受 语句
1 凭栏面对长空皓月 沉思 我会想
2 寒夜对镜 冷 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3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都市的露台上。 寒冷 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4 冬季深夜 寒冷 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5 想到姮娥奔月 冷得很 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因为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热烈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总结:所以作者说出这句话,是为了表达了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点拨: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3、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快速阅读全文,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找出文中描写“某某人”、“什么人”的语句,请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某某人”应该指什么人呢?
点拨:每次对着长空里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是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合全文,可以看出姮娥是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才会为了改变月光的清冷,为了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结合写作背景,我们知道作者在姮娥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所以,“某某人”应该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2)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点拨:从两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角度进行对比。
讨论后总结: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
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www.21-cn-jy.com
四、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同学们,作者用飞蛾、夸父、姮娥象征热烈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生追求,写得思想深邃,极具启迪性和鼓舞性。那么,我们也用这种写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吧!21·世纪*教育网
例如:松树长的十分挺拔,具有不怕困难的性格。它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怎样的袭击,它都不低头,叶子还是碧绿碧绿的。每当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雪时,松树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它毫不惧怕,还是挺拔的挺立在那儿,犹如解放军战士站着。我不禁想到陈毅大将军写的一首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五、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1、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shùn hào yáng mò
( ) 间 ( ) 月 ( ) 谷 寂( )
2、我会给下面带月的诗句填空。
(1)(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
(2)我寄( )与明月,随风直到( )。
(3)明月( )照,( )石上流。
3、思考《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www-2-1-cnjy-com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希望我们也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努力。2-1-c-n-j-y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日月的诗词名句,体会表达的不同感情。
2、课下阅读:巴金的散文集《龙 虎 狗》。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飞蛾 夸父 月亮 姮娥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追求 改变冰冷的现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短文两篇
巴金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给一位老人的颁奖词是“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 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 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这位老人是谁呢 他就是巴金先生,为什么他会得如此的盛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两篇散文,从中能看出他崇高的希望和信念。
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活动任务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同学们,把你课前给课文做的批注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展示我的批注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作者名片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巴金写文章热烈的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背景资料
给蓝色的字注音:
瞬( )间 皓( )月 后羿( ) 一撮( )
旸( )谷 姮娥( ) 寂寞( ) 浸( )
重点词语读音
shùn hào yì cuō
yáng héng é mò jìn
理解词语的意思:
浸:
轰轰烈烈:
凭栏:
皓月:
露台:
旸谷:
展示重点词语
泡,使渗透。
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靠着栏杆。
明亮的月亮。
晒台。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欣赏《日》,感受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第一篇散文《日》,看看诗人要表达怎样的人生追求。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日》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2段)
列举飞蛾扑火和夸父追日的事例,并赞美他们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4段)
承接上文事例展开议论,歌颂为追求光和热而舍弃自己生命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第5段)
我甘愿做飞蛾,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中哪些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点拨方法:表达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的语句一般位于文章结尾,有时候位于文章开头。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仔细默读课文,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仔细默读,自主探究
生活中飞蛾扑火是自取灭亡,作者为什么认为“飞蛾”值得赞美?
点拨: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作者认为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神话中“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怀念夸父?
点拨:因为夸父为了追求光明,不怕艰难险阻,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作者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仔细默读,自主探究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点拨:我们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的角度进行揣测。本文作者表达的是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仔细默读,自主探究
所以这里的飞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是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所以作者写的虽然是“日”, 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仔细默读,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全文,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点拨: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本句是反问句,突出强调自己的意思:如果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就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语句中露出作者的担忧,而这人间不仅是我的,更是大家的,作者仍然要热烈追求光和热,可以看出作者的无私伟大的情怀。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此句表现出作者的无私伟大的情怀。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出示时代背景:
《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 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不怕牺牲。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即勇于追求光明和正义,即使牺牲了生命,也能死得其所,虽死犹生。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齐读: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感受作者情怀
品味皓月,走进作者内心
学习第二首散文诗《月》,看看作者面对长空中的皓月,有怎样的感受?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月》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擂台赛,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
思考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我凭栏望月,对月沉思。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凉月带给我清冷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5段)写姮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作者追求理想的愿望。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写到了几次月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填写下面的表格:
细细品读,自主探究
情境 感受 语句
1
2
3
4
5
点拨:文中五次写到月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细细品读,自主探究
情境 感受 语句
1
2
3
4
5
凭栏面对长空皓月
沉思
我会想
寒夜对镜

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都市的露台上
寒冷
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深夜
寒冷
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想到姮娥奔月
冷得很
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因为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细细品读,自主探究
《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热烈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所以作者说“月的光是死的光”这句话,
是为了表达了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细细品读,自主探究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点拨: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细细品读,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全文,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找出文中描写“某某人”、“什么人”的语句,请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某某人”应该指什么人呢?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每次对着长空里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是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结合全文,可以看出姮娥是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才会为了改变月光的清冷,为了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结合写作背景,我们知道作者在姮娥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所以,“某某人”应该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点拨:从两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角度进行对比。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
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作者用飞蛾、夸父、姮娥象征热烈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生追求,写得思想深邃,极具启迪性和鼓舞性。那么,我们也用这种写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吧!
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例如:松树长的十分挺拔,具有不怕困难的性格。它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怎样的袭击,它都不低头,叶子还是碧绿碧绿的。每当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雪时,松树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它毫不惧怕,还是挺拔的挺立在那儿,犹如解放军战士站着。我不禁想到陈毅大将军写的一首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当堂练习
1、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shùn hào yáng mò
( ) 间 ( ) 月 ( ) 谷 寂( )
瞬 皓 旸 寞
当堂练习
2、我会给下面带月的诗句填空。
(1)(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
(2)我寄 ( )与明月,随风直到( )。
(3)明月( )照,( )石上流。
床 霜
愁心 夜郎西
松间 清泉
3、思考《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当堂练习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希望我们也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课堂小结
1、搜集有关日月的诗词名句,体会表达的不同感情。
2、课下阅读:巴金的散文集《龙 虎 狗》。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