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啊,朋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与电影故事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年代及创作背景,并对电影音乐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其协调性。
3.学唱歌曲《啊,朋友》,背唱歌曲第一段。
4.准确把握歌曲情绪,用适当的力度有表情地参与歌曲的表现,对强弱变化能够准确把握。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用有弹性的声音和乐观的情绪歌唱电影歌曲《啊!朋友》。 2. 唱准歌曲中的弱起、切分节奏和延时音的时值。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南斯拉夫电影《桥》的片段。这个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南斯拉夫游击队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故事。占领南斯拉夫的德军为了撤退,派重兵保护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南斯拉夫少校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去炸毁这座桥。游击队员突破了敌人的严密封锁,最终炸毁了这座桥。下面将要看到的是两个游击队员在山上试验爆炸装置时的影视片段。请大家认真欣赏,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播放电影《桥》片段1)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的距离,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带来视觉的冲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本课的学习。
【教学建议】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趣导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到音乐课堂。
2.新课教学
(1)初步聆听歌曲
教师:同学们不但眼明,而且耳灵。你们刚才听到的背景音乐是一首意大利民歌,也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歌曲《啊,朋友》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曲,请你们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播放《啊,朋友》视频)
同学们讨论后,教师小结。
教师:这首意大利民歌情绪欢快、活泼,为什么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们还能唱着这样活泼的歌曲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游击队员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知道战争的残酷,但他们更坚信一定能把德国法西斯赶出去,取得革命的胜利。我在听这首歌曲时,还听到了一种紧迫感,好像是游击队员在向我们召唤。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一段,这种紧迫感来自哪里呢?
【设计意图】听觉体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次聆听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即对歌曲的风格有所了解,也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为唱准歌曲打好基础。
【教学建议】初步感受作品,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范唱歌曲。
(2)重难点学习
教师:这种紧迫感来自于前八分休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听老师打两条节奏,哪一条节奏让你有紧迫感?
(要求学生口读节奏,手击打拍子作比较练习。)
教师:我们都知道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在同一拍里也有强位和弱位,通常是前强后弱。这种从弱位起唱的音乐也叫弱起,给人一种紧迫的感觉。让我们填上音符来唱一唱,感受一下来自弱起的紧迫感。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把握歌曲的弱起节奏,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难点——弱起节奏,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与节奏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弱起节奏是本课的的难点,可以采用边挥拍边演唱的方法。
(3)学唱旋律
教师:歌曲中的难点我们已经掌握了,请同学们放开歌喉,让我们一起和游击队员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老师弹奏,学生随琴唱曲谱,教师随时订正。)
(4)口风琴吹奏旋律
教师: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嗓子,合理地用嗓,确保大家顺利度过变声期。请同学们拿出口风琴吹奏歌曲。(要求学生分组练习,或做接龙练习,准确掌握曲谱。)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教师及时订正,意在提醒同学们合理用嗓,劳逸结合,确保顺利度过青春期,也为唱准歌曲提供良好的保证。
【教学建议】在学唱过程中,要随时提醒学生用比较弱但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来歌唱,不要喊唱,要特别关注即将进入变声期的孩子们的嗓音保护问题。
(5)学唱歌词
教师:同学们的旋律唱得非常棒,请大家趁热打铁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大声朗诵歌词。(要求学生分组接龙,用富有弹性、字正腔圆的声音朗诵。)教师:同学们的朗诵极富感染力,老师相信大家填上歌词一定也唱得很好。请你们试一试。(一二段重点学唱,三四五段略带)
(6)歌曲处理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除了有作曲家的创作以外,演唱者的二次创作也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表达游击队员乐观的革命精神,我们的演唱还应有哪些改进?学生回答。
教师:对,速度再稍快点,力度要稍强点。想一想游击队员在战争年代,仍然有说有笑,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所以,演唱时情绪要再开朗一些、轻松些,不要唱得太沉重。请大家再试一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啊,朋友》,老师为大家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的再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力度、速度、声音和情感的处理,最终做到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建议】歌曲基本学会后,如何准确地表现歌曲内涵,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不仅“唱会歌”,更要“唱好歌”的目的。
3.拓展延伸
教师:这首歌是影片的主题曲,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段音乐的音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感受?(播放电影片段2)
教师: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正确。这段影片描述了游击队员从德寇手中救出了桥梁工程师,在紧张的气氛之后,画面一转,场景豁然开朗。蓝天白云,起伏的群山,景色非常美丽。这时,响起了由弦乐在高音区奏出的优美旋律,音画融为一体,让人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请同学们再看下面的片段,音乐有了什么变化?(播放电影片段3)
教师:一位游击队员被敌人包围在沼泽地里,为了不被敌人活捉,战友们不得不忍痛扔出手雷,将战友与敌人一同炸死。这时,音乐主题由铜管在低音区以极强的力度,慢速奏出。那震撼人心的音乐与悲壮的画面相融合,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为了革命的胜利,多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教师:通过以上几段音乐的欣赏,我们了解了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了解了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对同一主题的音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让学生明白电影场景与音乐之间结合的关系,以及音乐要素具有的丰富表现力。
【教学建议】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运用不同的乐器现场演奏这首歌曲,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4.小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使大家明白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明白了同一主题音乐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所表现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来表达战士们乐观的精神,也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当中也能够出现为影视音乐创作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