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谣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卢沟谣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接力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7-02-23 17: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唱歌《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唱,初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品味她经历的百年沧桑。
2.运用和谐均衡的声音、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歌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卢沟谣这首歌,并且能够唱得悠扬流畅。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在本首歌曲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低声部则大多采用高声部下的一个三度。曲调清新、悠扬。音域较宽,特别是高声部,从低八度的5到高一个八度的5,音准对于儿童来说比较难把握。
教学过程
1. 导入:语文课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让我们领略了石狮的千奇百怪与栩栩如生,本次课要学的歌曲《卢沟谣》以孩子的视角、用童谣的方式又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卢沟桥,先来欣赏。
2. 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歌曲节奏上的童谣风格。
3. 初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把握歌词的内涵。
(1)阅读教材32页拓展资料: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的永定河上,是一座古老的石造多拱桥。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2)了解歌词内容。
学生提问歌词的不懂之处,再做以解答。
如:永定河流经西山,环绕着北京城。卢沟作为渡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从金朝把都城迁到燕京,修建了卢沟桥以后,成为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元明清七百年间,卢沟桥经过数次的修复,桥的东侧留下了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石碑。晚清时期,国乱民衰,中国被各列强帝国瓜分、践踏。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并企图强夺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结尾处的“安澜”,指水波平静,比喻太平。
【设计意图】歌词饱含了卢沟桥的百年变迁,表面用词简练、其中的寓意却很深刻。通过讲解歌词,让学生了解到卢沟桥背后的历史,将爱国爱家的情感潜入内心深处,再由歌声释放出这种情怀。
【教学建议】对于一些历史性知识的点拨与讲解,课堂上可以学生提问、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再做补充这样的形式展开。如果在解说的同时,能出示相关图片、听看结合,效果会更好些。
4.带着对这首童谣的理解再来听歌曲,同时为乐曲分段。(歌曲分为两个部分)
5.学唱曲谱。
(1)按乐句学唱。
(2)遇到合唱部分时,先分部、再合唱,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练到每个声部。
处,分声部演唱时注意二声部小七度4—6的音准。合唱时注意由前面乐句的结束音到双声部开始第一个音的音程 ,演唱的准确。
(3)学第二部分时,先找出歌曲两部分旋律上的变化(教材34页学练提示)再进行学唱。
(4)提问:歌曲在速度、力度变化、声部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速度方面:第一部分为中速,第二部分先用稍慢的速度、然后渐快、最后回到中速;力度方面:第一部分为mf、<、f;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扩充的结束句增加了<和ff;声部的安排上,每一部分均为一二乐句单声部、三乐句双声部、第四乐句单声部,第二部分的扩充乐句前半乐句单声部、后半乐句双声部。
这样安排的特点是先平静、转至激动、再回到平静,到第二部分的扩充句达到顶点结束全曲,总体给人一种高低起伏、波澜激荡的感觉。
6.演唱歌词。
(1)注意由一声部变为双声部后,声音的和谐与均衡。
(2)把曲谱演唱中力度、速度变化和歌词表达的情感相融合,
【设计意图】继学生了解歌词的深度之后,对曲谱再进行严格、细致的分析与练习,有助于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表现歌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建议】在歌曲的速度、力度、声部发生变化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指挥手势的提示动作、让学生提前做好歌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