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螺、谙”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次;并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并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方法】
想象法、结合注释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古诗词。(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你都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到敬亭山看看,作者又看到了哪些风景?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21cnjy.com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3.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成就:有“诗仙”之称,与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www.21-cn-jy.com
主要代表作品:《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这首诗是作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小结: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才能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解诗题
“独坐敬亭山”中的“独”的意思为“独自”,“敬亭山”为山名,在安徽省。诗题意思是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敬亭山那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独:独自。
尽:消失了。
闲:悠闲自在。
厌:满足。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没了踪影。长空中的一朵白云,也慢慢地飘远。)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和敬亭山互相注视着,彼此总也看不够。此时能理解我寂寞心情的,只有敬亭山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什么?(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敬亭山的风景,无鸟也无云,让人倍感孤寂;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己感受,即孤寂寂寞。)www-2-1-cnjy-com
2.前两句中诗人用了什么写法烘托自己的孤独和寂寞?(鸟尽云去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2-1-c-n-j-y
3.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孤寂的敬亭山。(出示图片)
4.读后两句思考: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5.是啊,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风景中了,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句。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所描写的孤寂景象,还让我们明白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21教育网
三、学习《望洞庭》
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青螺”。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三)解诗题
从《望洞庭》这个题目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在“洞庭湖”这个地方的所见所感,洞庭:湖名,在湖南省,望:遥望、远望,题目意思是远看洞庭湖。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湖光:湖面的光芒。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相:相互。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没有风,看上去好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21*cnjy*com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苍翠无比,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想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镜未磨”是比喻的说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版权所有:21教育】
2.后两句的诗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述了怎样的景象?(比喻,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光、山色相称。)
3.小结: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美,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比喻的妙用。
四、学习《忆江南》
导入:美景处处都有,描写美景的古诗词也是各有千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忆江南》,复习巩固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谙”。
谙:学习读音,应读“ān”,不要误读成“yīn”。
指导田字格中结构写法。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词。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名气最大的唐代诗人。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2.了解写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3.小结: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才能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解诗题
“忆江南”为词牌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称。白居易写的这首词用的就是“忆江南”这个词牌曲调,巧合的是,词的内容与词牌又相吻合,或许这也是白居易选这个词牌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旧:从前,以前。
谙:熟悉。
胜:超过。
蓝:一种植物,叶绿蓝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是个好地方,我曾经是那么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出处:21教育名师】
4.把整首词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作者写到“江南好”里的好在哪里?(风景)
2.具体说一说写到了江南哪些风景?(春天里的太阳、江花、江水)
3.江花和江水具体是什么样呢?(红胜火、绿如蓝)
4.写江花和江水用了什么的手法?(对比。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颜色来形容江水的绿。)21*cnjy*com
5.课件出示图片,感受美景。面对这种美景,你想做什么呢?(高歌一曲、赋诗一首、尽情游玩……)发挥想象,说一说这首词中所描绘的美景。(提示:说话时可以想象诗人在干什么?表情怎样等。)
6.是啊,难怪诗人对江南如此难忘,写下了这动人的词曲。
7.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还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美丽的令人神往的风景。从作者简短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用词的巧妙。
五、课堂总结
这三首诗词让我们懂得了作者寄情于山水,也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
六、课堂练习
1.《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这首诗中描写了两种事物,分别是众鸟和孤云。
2.《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山水。
3.《忆江南》一词,开头作者就以“江南好”表达对江南春天的赞美,接着具体描述美景,最后以反问句结尾。【来源:21cnj*y.co*m】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积累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鸟尽、云去 孤独、寂寞
望洞庭:湖光潭面、秋月群山 轻松、愉悦
忆江南:江花、江水 怀念、热爱
【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三首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丽的江南,融入山人合一的境界,体验到一种宁静、朦胧的和谐之美。21·cn·jy·com
古诗词的教学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因此在教学时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按“读诗词、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五步去走的,思路上较清晰。同时,了解完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说一说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中如果加入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或许效果会更好。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4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
激趣导入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展示给大家吧!
初读感知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读诗句
李白:(701年-762年),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成就:有“诗仙”之称,与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代表作品:《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
初读感知
知作者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这首诗是作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精读感悟
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山名。
独:独自。
诗题意思是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敬亭山那里。
解诗题
明诗意
独自。
消失了。
悠闲自在。
满足。
精读感悟
独:
尽:
闲:
厌:
明诗意
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没了踪影。长空中的一朵白云,也慢慢地飘远。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精读感悟
明诗意
我和敬亭山互相注视着,彼此总也看不够。此时能理解我寂寞心情的,只有敬亭山了。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精读感悟
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什么?
精读感悟
悟诗情
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敬亭山的风景,无鸟也无云,让人倍感孤寂;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己感受,即孤寂寂寞。
前两句中诗人用了什么写法烘托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精读感悟
鸟尽云去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读后两句思考: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精读感悟
拟人。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所描写的孤寂景象,还让我们明白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精读感悟
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
精读感悟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初读感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诗句
luó
青螺
初读感知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
初读感知
知作者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精读感悟
望洞庭
从《望洞庭》这个题目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在“洞庭湖”这个地方的所见所感,洞庭:湖名,在湖南省,望:遥望、远望,题目意思是远看洞庭湖。
解诗题
明诗意
湖面的光芒。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指湖面。
相互。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精读感悟
湖光:
两:
和:
潭面:
相:
白银盘:
青螺:
明诗意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没有风,看上去好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精读感悟
明诗意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苍翠无比,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精读感悟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精读感悟
悟诗情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镜未磨”是比喻的说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后两句的诗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精读感悟
比喻,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光、山色相称。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美,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比喻的妙用。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精读感悟
初读感知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读诗句
初读感知
谙
ān
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名气最大的唐代诗人。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初读感知
知作者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精读感悟
“忆江南”为词牌名。
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称。白居易写的这首词用的就是“忆江南”这个词牌曲调,巧合的是,词的内容与词牌又相吻合,或许这也是白居易选这个词牌的原因。
解诗题
明诗意
从前,以前。
熟悉。
超过。
一种植物,叶绿蓝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精读感悟
旧:
谙:
胜:
蓝:
明诗意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精读感悟
明诗意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精读感悟
导 入 新 课
江水
江花
精读感悟
悟诗情
江南好?
风景
太阳
红胜火
绿如蓝
导 入 新 课
江水
绿如蓝
江花
红胜火
对比
精读感悟
悟诗情
面对这种美景,你想做什么呢?
精读感悟
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还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美丽的令人神往的风景。从作者简短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用词的巧妙。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精读感悟
课堂总结
这三首诗词让我们懂得了作者寄情于山水,也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
精读感悟
课堂练习
唐
孤云
1.《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中描写了两种事物,分别是( ),( )。
李白
众鸟
2.《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 )文学家,有( )之称。作者以奇特的( )和确切的( )描绘了洞庭湖的山水。
唐代
想象
诗豪
比喻
课堂练习
2.《忆江南》一词,开头作者就以( )表达对江南春天的赞美,接着具体描述美景,最后以( )句结尾。
“江南好”
反问
课堂练习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积累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作业布置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鸟尽、云去 孤独、寂寞
望洞庭:湖光潭面、秋月群山 轻松、愉悦
忆江南:江花、江水 怀念、热爱
板书设计